东莞东华医院

民营医院价格松绑:看上去很美

时间:2014-04-2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在外界看来,价格松绑肯定是非公立医院的头等大事,在我们的想象中,或许跟天降甘露一般。实际的采访之后,记者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无论是民营医院的从业者还是就医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原因在于,相比公立医院的不得不去,民营医院本就是“用脚投票的”。如此一来,我们当初“天降甘露”般的设想就被推翻了。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也自然浮出水面:非公立医院不关心价格,关心什么?价格都不是医改的“硬骨头”,那么什么才难啃?

  “规模小”、“生存难”、“乱收费”、“虚假广告”是一张张贴在大多数民营医院身上的“旧标签”。

  “优秀的医生资源、政府的扶持政策,对我们来说都是稀缺的。政策壁垒一个个地摆在那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也每天在发愁下一步该怎么办?但说实在话,这次的价格松绑对我们意义不大,因为现在只能靠低于公立医院的价格吸引患者来就诊。”北京一家中小型的专科医院负责人坦言,门可罗雀的问诊患者,设备资金的投入,运营的成本开销,都是压在肩上的重担,这是低端民营医院的现状。

  中国的民营医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民营医院的初衷是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在竞争格局下,激活医疗行业服务的经营机制,促使医院提高服务质量。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民营医院的发展和初衷相去甚远。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达到1.13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3.24%。但从市场份额看,差距甚远,还未到公立医院1/10。

  然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认为,2014年,民营医院增速加快,总数可能会达到13500所,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公立医院。

  “虽然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对于民营医院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到了地方政府、或者各级决策层来执行的时候,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优惠政策就像是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想等到细则落地,太难了。”一位业内人士略显悲观。

  价格“松绑”

  三大部委联合松绑非公立医院价格,目的是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有利于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但问题是,营利性民营医院的价格早已随行就市

  2014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其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自主制定。

  具体来说,政府鼓励民营医院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提供更多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医疗服务,其收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按服务项目收费,可以按病种打包收费,也可以按服务人次等确定收费方式。

  同时,各地要将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

  国家发改委指出,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有利于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投入基本医疗服务,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

  随后,记者走访了多家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对于“价格松绑”的通知,不论是医院负责人还是就医的患者,不约而同地都对此事很不“敏感”。

  刘女士在2013年查出了乳腺癌,已经接受了近一年的治疗,“并没有发现民营医院有调价的动作,如果涨价,我可能就要换到公立医院去治疗了”。

  美中宜和医疗集团市场部副经理朱志凌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因为我们是盈利性医疗机构,一直以来都是市场定价,所以价格松绑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一位证券公司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次“价格松绑”意义不是太大。一来民营医院服务量占比小,二来目前盈利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已经是市场定价了。除了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费和一些医保定点项目,其余的已经都放开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则表示,民营医院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营利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早已放开,但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仍由国家定价。本次放开价格后,“民营医院服务价格将完全市场化。”

  国家发改委称,为便于群众辨识和监督,各地将集中公布仍由政府定价的公立医疗机构名录,名录之外所有医疗机构都是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社会担心全面放开民营医院会不会导致涨价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中国民营医院提供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在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放开民营价格后,由于在基本医疗服务上与公立医疗机构存在竞争,其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会与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衔接,不会出现集中涨价的局面。”

  事实上,中央对民营医院的发展已经关注多年。

  2012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就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40号文中明确要求“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多元化办医。

  此后,民营医院的利好消息接连不断。

  冷淡回应

  既然民营医院价格早已市场化,为何还多此一举?有人认为,这仅是一种姿态,对于社会办医,政府也准备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如此一来,民营与公立的竞争之势也顺势而成

  民营医院的差异化发展正愈加明显,在高端医疗机构中尤甚。曾经的“小众”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并被大众承认接受。

  开车进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2号的北京和睦家医院,身穿黑色立领制服的工作人员会帮忙引导开进所剩不多的停车位中,一排十几辆车中已看到三个使馆牌照,以及诸多宝马路虎等豪车座驾。走进2号楼大厅,“同住地球村”的患者顾客或闲适等待,或和医护人员低声讨论。只有5层,占地面积不大,但这是一家颇有名气的民营医院。

  “我觉得这个价格体系的放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开门见山,“我们作为盈利性的医疗机构,对于服务的价格一直是自主定价的,这个价格松绑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冲击,可以说没有新的变化。”

  “价格放开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也许制定者有自己的目的,只不过还没有和公众进行分享。也许是用非公立医院的价格放开来冲击公立医院艰难的价格改革,提前让公众来习惯市场化的价格范围和服务?”盘仲莹也很疑惑。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价格松绑的政策,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像是一种姿态,让大家都看到政府的决心,对于社会办医,政府准备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

  “三部委出台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措施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费者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认识误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培育市场。”另一家民营医院市场部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势资源全部垄断在大医院,致使患者无论大病小病全部涌向大医院。总体来说,“价格松绑”对民营医院没什么新的影响。

  “患者到医院看病,首先是选择医院的公信度,然后才会考虑医疗服务价格的高低。从这个层面来看,非公立医院若想和公立医院真正形成竞争,首先必须考虑自身医疗资源的竞争力。民营医院必须有好的医生,才有可能扭转自身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找自身在医疗市场中的定位,培育市场,从而满足患者多元医疗服务的需求。”上述市场部负责人坦言。

  不同于高端医疗机构对价格放开的“无视”态度,前述专科医院负责人则认为,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高端医疗产业”,今后的医疗市场就会更加得到细分,从而避免简单的同质化竞争。

  事实上,民营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庶出”的身份出现在医疗市场上。作为市场的补充力量,民营医院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眷顾。由于体制上的限制,加上少数老式民营医院追逐短期利益等,诱发了民营医院的违规动作不时出现,这更让政府部门用“有色眼镜”看待民营医院。

  “现在民营医院收费有的低于公立医院,但很多患者还是选择到公立医院。很多患者以为,民营医院自行定价,收费会上涨,更不愿到民营医院就医了。”一家肿瘤专科医院的副院长担心,这一措施的出台,对于低端民营医院未必有利。

  有业内人士认为,民营医院要生存,靠的还是价格和服务。在高精尖技术尚不能完全和大医院抗衡的背景下,盲目上调价格,只会自掘坟墓。

  “目前,民营医院处于发展初期,还难以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要想发展,既需要公平的政策环境提供‘土壤和温度’,也需要合理的监管为其撕掉‘旧标签’。”

  据公开报道,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达到1.13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3.24%,而诊疗人次数却仅占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比为2.5%,在每年超过1万亿元的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占比不足3%。

  纳入医保

  在记者的采访中,《通知》中一句不起眼的话,反而引发最多的讨论:进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与之相比,这个问题的紧迫度比价格松绑高得多

  虽然对于“价格松绑”的热情不高,但是《通知》中还有一条重要的信息引起了民营医院的高度关注,“各地要将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医疗保险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支付政策。凡是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各地都会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支付政策,不得区别对待,保证群众在医保定点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看病的费用能够及时报销。

  据悉,目前三亚已有超过10家非公立医院被纳入医保范围。海南三亚市社保局医保科科长谢建新在接受采访时坦言,“2002年三亚安宁医院成为三亚第一家被纳入了医保范围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随后,残联眼科医院、华侨医院等非公立医疗机构陆续被纳入医保范围。一般是由民营医院向

医院动态

更多 >

苏晓燕 80后医生的SCI梦

距离2013年苏晓燕医生发表第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文章《缺血修饰白蛋白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到现在,已逾一年。苏晓燕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那个春天收到的第一封发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回复电邮,那100多字的英文修改意见邮件她反复看了3遍,这时她确信自己过去2年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那种感觉就像是妈妈看到孩子从自己肚子里面出来时那样幸福。”已为人母的苏晓燕在描述当时的心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苏晓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发表SCI文章。在10年前她刚上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开学第一天在学堂上教授们向在座的学生们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们为科研工作付出多少艰辛,在那时苏晓燕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印象:SCI是一个学术标杆。但SCI又是那么远,仿佛是一个普通临床医生难以触及的一个梦。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梦一做就是5年。2011年,当她要准备晋升副主任医师了,才发现自己的论文数量与要求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这时候她想起了远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师兄。 “我这位师兄的科研工作非常厉害,主持过好几个国家课题,发表了好多篇SCI文章。我希望找他帮忙。”苏晓燕在采访中提到,“但当我把自己的情况和他一说,结果他就很不客气地骂我了。” “他怎么骂你了?” “他说,你毕业这么多年了,怎么连一篇像样的科研文章都没有。你以前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 在苏晓燕看来,师兄的责怪就像一声响雷,把她从梦里面叫醒。回想起从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开始临床工作,每天除了收病人就是在管病人。在缺乏科研指标和科研氛围的情况下,人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是因为要晋升的原因,苏晓燕可能还不会去考虑做科研的必要性。在与师兄交流的过程中,她还发现在广州工作的师兄师姐们都已经在科研工作上颇有建树,而自己还是停留在“小富则安”的思维模式。“当时心里面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她开始意识到,光做梦没有用,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梦。“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苏晓燕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既然要写科研文章,那就发表SCI文章。”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兄时,师兄也非常支持,同时给她一个建议“发表SCI文章,基础文章比临床文章好写很多。”但苏晓燕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要做,那就不留遗憾。我选择写临床性SCI文章。” 俗话说,有决心是好事,但能否获得好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快苏晓燕发现这项任务确实比想象中要难。或者对于专职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了,要实现目标只是时间投入的问题。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缺少的正是时间。“准备论文的时期也是科室工作特别忙碌的时期,刚好又有医生要外出进修,科室人手非常紧张。”苏晓燕回想起那段经历,不禁有点唏嘘,“当时我的小孩刚1岁,很容易哭。下班后我只有等小孩安静下来了,夜里才能专心看书。”但除了时间配置困难以外,对于从没有发表过SCI文章的苏晓燕而言,SCI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她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还必须去看世界范围内的四大名刊的纯英语文献。所谓万事开头难,就连如何达到“选题创新”这四个字的要求,她前后都花了3个多月。在这段时间内,她天天观察和做预实验,“屡败屡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捕捉选题的机会。直到有一天,“缺血性修饰白蛋白”这个新颖名词进入到她的视线——原本应用于诊断心肌损害的一项新型血清学指标能否与本专业疾病联系起来呢?射手座的苏晓燕再次把自己调到挑战模式,通过咨询心血管专家,反复查找肾内科相关资料,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疾病检查数据,正式开启她的SCI圆梦之旅。 2年后,苏晓燕的心血作品变成铅字被收录进SCI,其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2014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提名,现正在网上公示。对此她没有过多的兴奋,在她看来,所有该收获的在做科研的过程已经获得。今年4月,医院科教部再次邀请她向有意开展科研工作的同事讲解统计工具的使用。当80年出生的苏晓燕走上讲台上,向在座的一些医学前辈们分享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时,她的开场白是:“有梦不怕远。当时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要做科研,那就要努力做到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要不留遗憾。”这是苏晓燕医生的座右铭,也是她的追梦格言。 (作者:林运松 周谋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妇得了湿疹止痒方法
张向宁
回答: 孕妇湿疹止痒可通过冷敷、保湿护理、外用药物、调整饮食、避免刺激等方式缓解。湿疹可能与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瘙痒等症状。 1、冷敷 冷敷有助于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感。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后轻轻敷在患处,每次5-10分钟。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瘙痒。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及时擦干皮肤,避免潮湿环境加重湿疹。 2、保湿护理 保持皮肤湿润是缓解湿疹瘙痒的重要措施。选择无香料、无刺激的保湿霜,如含有神经酰胺或乳木果油成分的产品。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锁住皮肤水分。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这些成分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瘙痒。每天可多次涂抹保湿霜,特别是在干燥季节。 3、外用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安全的外用药物止痒。低效价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用于短期缓解症状。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也可考虑。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严格按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激素类药物,防止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4、调整饮食 某些食物可能加重湿疹症状。记录饮食日记,观察是否特定食物引发或加重瘙痒。常见诱发食物包括海鲜、坚果、乳制品等。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帮助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5、避免刺激 减少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选择棉质等天然面料衣物,避免羊毛或化纤材质。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洗涤剂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左右,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搔抓患处,可轻拍或按压代替抓挠,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孕妇湿疹护理需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药物和方法。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湿度,使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穿着宽松舒适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孕期任何药物使用前都应咨询医生,切勿自行用药。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进行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皮肤状况。 张向宁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