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心血管内科(内一科)是广东省“十一五”首批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首批心脏介入准入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独具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心血管病专科。现有床位73张,年收治病人2000余人。专科医护人员26人,其中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8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多名技术骨干曾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厦门心脏中心等国内知名心脏中心进修培训,技术力量雄厚。科室以“团结协作、务实创新”为宗旨,重视专科建设,引进和开展新技术,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自主研发的“黄蛭口服液”和“益气化瘀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提供近远期疗效保障。科室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科研工作的积累,总结出的科技成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评估及临床干预”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室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整体化护理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科室”。

科室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如GE和西门子DSA数字血管减影系统、多导电生理检查仪、射频消融仪、无创呼吸机、双相心电除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泵、临时起搏器、多导联遥测心电中央监护系统、食道调搏仪、直立倾斜床等,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急救提供保障。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疾病、周围血管病、各种不明原因晕厥等。运用中医脉诊进行病位判断、病情评估及病势预测,从而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目前科室自主研发的防止冠心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益气化瘀方、治疗心力衰竭的心衰系列方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生脉复律汤,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广泛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已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10年,显著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死亡率。系统研究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提高了远期疗效。成熟开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及恶性心律失常的ICD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与介入科合作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外周动脉的腔内治疗及静脉血栓抽吸治疗等技术,并配合中医活血化瘀方药以减轻手术痛苦,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脏二尖瓣反流怎么回事
郝盼盼
回答: 心脏二尖瓣反流可能由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修复或置换等方式干预。 1、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是瓣叶在心脏收缩时异常膨入左心房,可能与结缔组织异常或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痛或疲劳感。轻度反流可定期随访,中重度需考虑二尖瓣修复术。常用药物包括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缓解心悸,盐酸地尔硫卓胶囊改善心肌供血,辅以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 2、风湿性心脏病 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导致瓣膜增厚粘连,多见于青壮年。伴随关节疼痛、发热史,听诊可闻及特征性杂音。急性期需青霉素V钾片抗感染,慢性期使用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严重者需行二尖瓣置换术。长期管理需预防感染复发。 3、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侵袭瓣膜引发赘生物形成,常见于有创操作后或静脉药瘾者。表现为持续发热、瘀点及栓塞症状。治疗需静脉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联合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必要时手术清除病灶。日常需注重口腔卫生和皮肤消毒。 4、心肌梗死 乳头肌缺血或断裂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多突发于冠心病患者。典型症状为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紧急处理需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后续可能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配合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脂稳定斑块。 5、先天性畸形 胚胎发育异常致瓣膜结构缺陷,如瓣叶裂缺或腱索过短。儿童期可出现喂养困难、发育迟缓。轻度可观察,重度需早期行瓣膜成形术。术后需定期超声随访,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地高辛口服溶液增强心肌收缩力。 建议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毫克,避免加重心脏负荷。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强度以不引发胸闷为度。戒烟并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时需立即复诊。术后患者应严格遵循抗凝治疗计划,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