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肿瘤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70年代,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肿瘤治疗单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点,江苏省中医药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目前科室在编医生13人,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在医、教、研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和较强的能力。现有病床40张,层流床2张。每年收治病人数约3万人次,病人来源遍布全国各地,我科徐荷芬教授在省内乃至全国肿瘤界享有盛誉,虽年屇八旬,仍坚持在临床一线,每年接诊大批国内外来诊患者。

科室拥有体外高频肿瘤热疗仪、氦氖激光治疗仪、射频消融治疗仪、微量化疗泵及无线遥测心电监护仪等,共享医院DSA等设备。

多年来肿瘤科广泛开展了各种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晚期肿瘤的姑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的减毒增效、中医药延缓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中医药联合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中药内外合治联合热化疗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射频消融联合热疗、中药治疗多种实体瘤等等。多年来我们中医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扶正与抗癌的特色,致力于的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提倡“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等理念,在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食道癌、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各类癌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特别是在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广受病员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此基础上,肿瘤科还广泛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微创疗法。本科已开展射频消融等局部微创治疗新技术。局部微创疗法是现代肿瘤治疗学的新兴学科,其对早期实体瘤的治疗效果可与手术切除相媲美,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与中医的全身辨证治疗相结合,能起到全身与局部、标与本兼治的目的,取得单一治疗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肿瘤学科努力开展科研工作,我们进行了中药复方免疫药理研究,中药干预肿瘤浸润转移信号途径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先后主持、承担“十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 “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地方科研专项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课题5项、省科技厅支撑项目1项,省中医局课题4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开展了多项横向课题协作的研究工作。曾获得了全国、部省级、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了槐耳冲剂、冬仙胶囊等多个中药新药;全科现有消瘤胶囊、冬仙胶囊、扶正抑瘤胶囊、芪芝振源颗粒、胃安宁颗粒等多个医院专科制剂。槐耳冲剂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开发成中药新药—金克冲剂,其临床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理
邵自强
回答: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理主要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小动脉硬化、血管壁结构损伤有关,同时涉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管活性物质失衡等因素。 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脑内小动脉承受持续高压冲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引发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形成透明样变性。这种病理变化使血管壁弹性减弱,在血压骤升时容易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当血管壁局部薄弱处无法承受压力时,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渗至脑实质,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神经组织。 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是另一关键机制。正常脑血流在血压波动时可维持稳定,但高血压患者脑血管收缩能力下降。当血压突然升高超过代偿阈值,脑血流过度灌注会造成小动脉被动扩张,血管内压力直接传导至毛细血管床,促使微小动脉瘤形成或原有血管瘤破裂。部分患者合并淀粉样血管病变时,血管壁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会进一步削弱血管完整性。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也参与发病过程。血管紧张素Ⅱ不仅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还通过促进氧自由基生成加剧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同时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痉挛可能造成远端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会降解血管基底膜胶原,增加出血风险。 保持低盐饮食和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并遵医嘱调整降压方案,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等可能引起血压骤升的行为。对于已发生脑出血的患者,康复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认知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