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友好医院

保健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走到半路临盆在即 17岁女儿帮“接生”车上生下妹妹

孕妇即将临盆,还没赶到医院却提前分娩,在众人的帮助下,孕妇在火车上、马路边等“非常规地点”成功产下婴儿—这是电视剧里常有的情节。不过昨天凌晨,仪征刘集的杨女士就亲身经历了类似情节。怀孕8个多月的杨女士,在17岁女儿的帮助下,成功在私家车后排座位上诞下“小二子”。不过产科医生提醒,这样的情况实属危急且风险较大,婴儿生在车上还容易感染,孕妇也会因为未能及时清创而出现并发症。 A “二胎”妈妈凌晨腹痛 女儿镇定喊来亲友开车送医 仪征刘集村民杨女士今年36岁,去年成功怀上了“小二子”。她17岁的大女儿琴琴(化名)是个懂事的孩子,由于爸爸不在家,暑假期间,琴琴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妈妈的任务。 昨天凌晨大约三四点钟,杨女士突然感到肚子疼,“妈妈躺在床上,一直喊肚子疼!”琴琴被惊醒了,连忙问怎么回事。杨女士告诉女儿,自己已经开始宫缩,可能要生了。 琴琴看到妈妈在床上疼得直叫唤,一下子手足无措,但是随后立即镇定下来,赶忙打电话求助。 很快,杨女士的朋友开车赶来。清晨6点,杨女士和琴琴坐着私家车赶往扬州。 B 走到半路临盆在即 女儿帮接生,车上生下妹妹 “临出门前,妈妈叫我带了床大被子。”据琴琴介绍,当时她搀扶妈妈下楼,然后立即把被子铺在了汽车后排座位上。 从仪征到扬州的途中,杨女士一直喊肚子疼。车子走了40多分钟后,杨女士羊水一直在流,且宫缩加剧。“妈妈跟我说,她可能熬不到扬州了。让我帮她。”琴琴从没接触过类似的事情,但看着痛苦不堪的妈妈,她硬是定下心神,准备帮妈妈接生。 琴琴听从妈妈的指挥,用被子裹住她的下半身。然后一直紧拉着妈妈的手。伴随着杨女士的喊叫,琴琴能感觉到妈妈在一阵阵抽搐。“妈妈很用力地想把孩子生出来,我都能感觉到她全身都在颤抖,她一直在掐自己的胳膊。” 没过多久,琴琴突然听见一阵微弱的哭声。杨女士竟然顺产出了胎儿。“当时我闻到了很浓的血腥味,打开被子一看,里面有一个小肉团,血肉模糊的,我也不敢仔细瞧。” 而此时,杨女士已经非常虚弱了,她勉强告诉女儿,用被子好好包住小宝宝。 C 汽车后座当“手术台” 医生消毒清创,剪断脐带 听到婴儿的哭声,开车的亲友更加焦急,驾车一路闯红灯,飞速开到友好医院。在医院东门,还没等车停稳,琴琴便冲下车大声求救:“医生,医生,我妈妈在车上生了,赶紧救救她。” 当时已经是早上七点多了,产科主任余波和产科医生申兰霞正在医院急诊室值班,他们听到有人喊“生了”,迅速拿出产包、消毒工具和手套等,冲出了值班室。据余波主任介绍,当时看见产妇躺在汽车后座上,下身被被子包住,打开一看,孩子已经出生了。 “当时的情况已经来不及转移产妇了,我们立即在车上为她进行了消毒、清创等简单处理。”申兰霞医生表示,当她发现车内一直开着空调,便赶紧让宝宝趴在杨女士的肚子上。“这样做,能够为婴儿进行保暖,同时也让她感觉到妈妈的体温。” 检查婴儿时,余波发现脐带还连在母体上,赶紧给宝宝进行了简单的消毒,然后剪断脐带。通讯员蒋敏见习记者王诗韵 新闻背后 糊涂妈妈一直未产检 曾因肚子疼在医院保胎三天 杨女士告诉医生,女婴出生时间为早晨7点11分。医生随后查询才发现,杨女士怀孕后居然一直未建卡,也没有做过产检。 据悉,女婴出生时体重为4.88斤,“显然没有足月,是个早产儿。”根据多年的经验,余波判断这名女婴出生时大约是34周。 产科主管护士蒋蓉告诉记者,7月25日,这名孕妇曾因肚子疼感觉要早产,住进医院保胎。住了3天以后,又回到了仪征家中。“这名孕妇生过一胎,可能是觉得自己已经有经验了,所以一直没有到医院产检。” 医生提醒 车上生产,极易引起婴儿感染 “在车上生孩子风险是很大的。”余波主任介绍,她当时到车上一看,胎盘、胎膜已经被完全排出来了,但是脐带还连着胎盘。“随后给孕妇检查发现,其阴道、宫颈是一度裂伤。” 余波介绍,脐带与母体相连,且暴露在外,不及时剪断会导致新生儿吸进脏东西,引起感染;如果脐带缠绕孩子颈部,甚至会导致孩子缺血。“生产过程中,新生儿还可能会被羊水呛住,导致窒息。”接下来,女婴还要打抗破伤风针。 头胎顺产,二胎分娩时间一般较短 产科医生发现,很多头胎顺产的孕妇,生第二胎时就比较随意。医生表示,第一胎若是顺产,第二胎的分娩时间会较短,一旦送医不及时,就会发生在车上或家中生产的情况,很危险。 余波提醒孕妇,一旦出现生养的先兆,譬如肚胀、腰酸、肚皮发紧其中的任意一种,都是宫缩的症状,建议立即住院保胎。此外,孕妇产检是必须要做的,不能因为二胎而掉以轻心。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婴儿肚子咕噜响还放屁是因为什么
陈勇
回答: 婴儿肚子咕噜响还放屁可能与肠胀气、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或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不适、哭闹不安等症状,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或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 1、肠胀气 婴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吞咽空气或消化产气食物后易引发肠胀气。表现为腹部膨隆、频繁放屁伴随咕噜声,可能因哭闹加重症状。建议家长采用拍嗝排气、飞机抱姿势缓解,哺乳时保持正确衔乳姿势减少空气吸入。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西甲硅油乳剂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2、喂养不当 过度喂养或奶速过快会导致婴儿摄入过多气体。常见于奶瓶喂养时奶嘴孔过大、喂奶后未拍嗝等情况。家长需控制单次喂奶量在90-120毫升,选择适合月龄的慢流量奶嘴,喂奶后竖抱拍背10-15分钟。母乳喂养者需避免摄入豆类、洋葱等易产气食物。 3、乳糖不耐受 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无法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典型症状为腹泻、泡沫便伴随肠鸣音亢进。家长可尝试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滴剂。需注意与牛奶蛋白过敏鉴别,后者可能伴随皮疹或血便。 4、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除肠鸣亢进外,多伴有发热、呕吐及蛋花汤样便。需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Ⅲ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消毒奶具并勤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5、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或母亲饮食中的过敏原可能诱发婴儿过敏性肠炎。除腹胀排气外,可能出现湿疹、血丝便等表现。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回避牛奶、鸡蛋等高风险食物,配方奶喂养者可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治疗。 日常需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体重增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哺乳后可将婴儿置于斜坡位15度躺卧,每日进行3-5次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若出现持续哭闹超过3小时、呕吐胆汁或血便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等急腹症。保持适宜室温避免腹部受凉,选择纯棉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 陈勇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