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近年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病发病率大幅度提升,为满足社会就医需求,提升医院服务能力,2011年12月该院糖尿病科正式成立,2013年2月糖尿病科改建更名为内分泌科。
科室依托建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良好的学/专科基础平台之上,传承了国家级名老中医魏执真教授诊治糖尿病性心脏病、北京市名老中医夏军主任诊治糖尿病的研究成果和丰富临床经验。
科室现有医师7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开放病床11张;年门诊量约3万人次。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临床教学、实习任务。以发挥中医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最新技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
特色诊疗与优势病种:以国家级名老中医魏执真教授和北京市名老中医夏军主任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具备完整的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系列方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院内制剂益气生津散,在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面独具特色。注重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调节,使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尤其注重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尽量减少西药用量、消除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等各种甲状腺疾病服用西药疗效欠佳的患者,注重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整体调节,使甲状腺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内分泌科医疗设备完善,拥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动态胰岛素泵系统、电脑中频治疗仪、心电多参数监护仪等专业设备。
优势病种: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恐惧症的明显症状有哪些
杨乐金
回答: 恐惧症的明显症状主要有心悸、出汗、颤抖、呼吸急促、回避行为等。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度和不合理恐惧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创伤经历等原因引起。 1、心悸 心悸是恐惧症发作时的常见症状,患者会感到心脏剧烈跳动或心律不齐。这种症状通常在面临恐惧对象或情境时突然出现,可能伴随胸闷或胸痛。心悸与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有关,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脏活动增强。对于由焦虑引起的心悸,医生可能推荐使用劳拉西泮片、普萘洛尔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逐步调整对恐惧源的认知。 2、出汗 恐惧症患者在发作时常出现大量出汗,尤其是手掌、腋下等部位。这种出汗与体温调节无关,而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生理反应。出汗可能伴随皮肤潮红或发冷,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配合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练习来减轻症状。家长需注意儿童患者出汗后的保暖和皮肤护理。 3、颤抖 肢体不自主颤抖是恐惧症的典型躯体表现,常见于手部、腿部或全身。颤抖程度从轻微抖动到严重影响动作协调,持续时间与恐惧刺激的强度相关。这种情况与肌肉紧张和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治疗上可采用地西泮片控制急性发作,长期管理需结合暴露疗法逐步降低对恐惧源的敏感性。 4、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表现为快速浅表呼吸,患者常有窒息感或气短。这是身体应对威胁时的过度换气反应,可能引发头晕或手脚麻木。惊恐发作时的呼吸问题需与哮喘等器质性疾病鉴别。医生可能开具阿普唑仑片缓解急性症状,同时指导患者学习腹式呼吸等自我调节技巧。家长应教导儿童患者发作时使用纸袋呼吸法。 5、回避行为 回避行为指患者主动避开可能引发恐惧的场景、物体或活动,这是恐惧症维持和加重的重要因素。长期回避会导致社交功能受损和生活质量下降。心理治疗如系统脱敏对改变回避行为效果显著,必要时可联合舍曲林片等药物。家长需鼓励孩子逐步面对恐惧,避免过度保护强化回避模式。 恐惧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建议记录恐惧发作的诱因和表现,为医生提供诊疗参考。若症状持续影响生活,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家庭成员应提供情感支持,避免批评或强迫患者面对恐惧源。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