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是全省唯一一个小儿内分泌专业,成立于1985年, 现有开放病床56张。拥有全省一流的医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专业队伍。为医院重点发展专科之一,该科在性早熟、肥胖、糖尿病和矮小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代谢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诊治及研究方面均达国内先进水平。课题《外源性假性性早熟病因研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佝偻病25(OH)D3与PTH的相关性》的课题曾获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二等奖。
  内分泌科室专业技术实力雄厚,拥有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1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1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国内分泌学组委员1人,江西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医院优秀人才培养对象1人。
  内分泌科拥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以最新、最科学的方法全面、完整地诊治小儿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该科拥有先进的心电监护仪6台、血糖测定仪3台、血酮测定仪1台、胰岛素泵1台、叶氏骨龄测评软件及儿童青少年骨龄评测系统软件等,具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化学发光法、染色体测定等检测手段。开展各种内分泌激素的测定,开展了骨龄评定及对成人身高的预测在内分泌疾病的应用,开展了生长激素激发实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实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等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手段。
  内分泌科每年诊治各种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数万人,诊治的疾病为: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病、性发育延迟、小睾丸、小阴茎、糖尿病、低血糖、尿崩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旁腺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先天性皮质功能减低症、皮质醇功能增多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骨代谢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骨骺发育不良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粘多糖病、糖原累积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综合症、巴特综合症等)、高血压等。
  内分泌科与医院药剂科合作自行研制的治疗性早熟的中药在治疗性早熟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获得患儿家长的好评。开展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在儿童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开展了《性早熟儿童雌激素受体基因多肽性研究》、《特发性矮小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在矮小症治疗方面,在省内率先使用生长激素,已诊治数千名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青春期矮小、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等矮小儿童,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生长激素的广泛应用为矮小儿童带来了福音。开展了DNA基因检测在特发性矮小的研究。生长激素受体的检测在内分泌疾病应用,骨龄评分法及成年身高预测法已在小儿内分泌疾病诊治中广泛应用。在省内率先引进、开展了血清生长因子(IGF1,IGFBP3)测定在矮小疾病的应用,开展了胰岛素泵在儿童1型糖尿病的应用,应用最小的患儿为3个月,在血糖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开展的综合干预在防治肥胖儿童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分泌科开设了内分泌专科门诊、青春期门诊、矮小门诊及小儿妇科门诊,诊疗年龄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矮小患儿就诊年龄还可放宽,为方便患儿就医,从星期一至星期日及节假日均有专家坐诊,解决群众看病难。该科建立了内分泌专科病历及长期随访档案,建立了专科随访电话,为内分泌患儿就诊提供了一个完善的临床条件。在治疗中枢性性早熟方面,努力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为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治疗的患儿和药,节省医药费用,解决群众看病贵。
  内分泌科同时具备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开展了20余项课题研究,其中五项为省级课题,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二等奖,六项通过省医学会验收。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20余篇。
  内分泌实验室检查: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甲状腺功能测定、17a羟孕酮、皮质醇、甲状旁腺激素、抗甲状腺微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蛋白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的测定、生长激素受体的检测、SHOX 基因的检测、甲状腺过氧化酶的测定。
  内分泌专科实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皮质醇节律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促绒毛膜性腺素兴奋试验等。
  内分泌科新技术应用:胰岛素泵在儿童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二甲双胍在儿童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中的应用、儿童肥胖的综合治疗、叶氏骨龄评分测定骨龄及成年身高预测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检测在矮小患儿中的应用、SHOX基因的检测在矮小症疾病中的应用、生长激素受体检测在儿科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医院首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正式启动

  8月11日,《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II、III期临床合并研究》临床试验项目在我院正式启动。这是我院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后,启动的首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 启动仪式由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我院副院长陈强主持,我院副院长兼小儿内分泌专业学科带头人杨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和小儿内分泌科专业组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此项研究为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为治疗用生物制品9类新药,属结构修饰的产物,通过聚乙二醇化的结构修饰从而达到长效治疗目的,减少用药成本,降低患者痛苦。此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考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索其给药剂量,确定最佳给药方案。 首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该院正式全面开展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水平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药剂科-谭和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塞和脑出血并发症
邵自强
回答: 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并发症主要有脑水肿、肺部感染、癫痫发作、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等。这两种疾病均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时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干预。 1、脑水肿 脑梗塞和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水分积聚。脑水肿通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深。临床常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严重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监测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是关键护理措施。 2、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及吞咽功能障碍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可出现发热、痰液黏稠、血氧饱和度下降。预防措施包括床头抬高30度、定期翻身拍背,治疗需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 3、癫痫发作 脑组织损伤后异常放电可导致继发性癫痫,出血性卒中更易发生。发作形式多为局灶性运动性发作,可进展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急性期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控制发作,后期需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维持治疗。发作时应保护患者避免舌咬伤和坠床。 4、深静脉血栓 肢体瘫痪导致血流淤滞,加上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概率显著增加。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确诊后需改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弹力袜穿戴和踝泵运动是基础预防手段。 5、应激性溃疡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过迷走神经兴奋增加胃酸分泌,黏膜屏障受损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典型表现为呕咖啡样物或黑便。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出血时需禁食并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注射液。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完整性。 脑卒中患者需长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家属应学习识别并发症早期表现,如突然头痛加重、精神萎靡或肢体肿胀等,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疗团队。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遵医嘱调整抗血小板或降压药物方案。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