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共25位医生)

科室简介
耳鼻咽喉科始建于1924年,在孙鸿泉教授的开创和领导下,经过王天铎教授、栾信庸教授、潘新良教授等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风格,是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源地和奠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对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50年代起,该科就以内耳开窗术、颅脑手术、面神经减压、人工喉、全喉切除后食管发音、咽喉肿瘤手术治疗及喉功能重建享誉国内外,并举办头颈外科、耳神经外科全国性高级医师培训班22期,承担全国各地进修医师的培养任务。
  
  耳鼻咽喉科自2002年以来,在科主任潘新良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不断创新,科学发展,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耳鼻咽喉科1978年获得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省最早的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科室之一,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研究生,拥有一批卓有成绩的名老专家,目前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的人才梯队。
  1989年成立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学重点实验室,1994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05年10月实验室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整合,2007年7月顺利通过卫生部专家组评估。该学科2005年获批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岗位,2009年山东大学“985工程”三期建设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10年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0年山东省“两好一满意”十大质量品牌,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1年12月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卫生部专家组评估。
  耳鼻咽喉科截至2011年底,现有固定人员30人,其中“泰山学者”1名,教授9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3人,主管技师2人,住院医师7人,技师1人。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医师队伍的86.7%。拥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名。2000?2011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18人,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191人。
  耳鼻咽喉科在头颈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和下咽癌的手术治疗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有效提高了喉癌、下咽癌的外科治疗效果,而且大大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最大程度保存了患者的呼吸、吞咽及发音功能,喉功能保留的肿瘤切除概念已被国内诸大医院所接受,是目前国内外喉功能保留率最高的治疗中心,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近年来,该学科在继续保持头颈肿瘤手术治疗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喉癌下咽癌手术方法、喉功能保留重建方法规范化、系统化,突破了许多的传统手术禁区,对头颈肿瘤累及颈动脉系统积极进行处理并在国内率先成功进行了颈总动脉的人工血管移植重建。该学科在晚期甲状腺癌、颈段食管癌、扁桃体癌、喉气管狭窄、咽食管狭窄、颅底肿瘤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省内最早开展了电子耳蜗植入术、鼻内镜手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等微创外科手术,在鼻颅底外科、鼻眼相关外科、变态反应性疾病、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聋等方面的诊治能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达国内先进水平。各种专业诊疗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每年门诊量6.1万余人次,每年住院患者2600余人,诊治患者来自全国各地。
  耳鼻咽喉科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NIH Fogarty国际合作研究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合计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奖23项,厅级奖5项,获国家专利2项。2000年至2011年,该科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
  耳鼻咽喉科在华美楼分为F13C和F13D两个病区,开放床位110张。该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大力促进三级学科发展,主要分为头颈肿瘤、咽喉良性病变、耳外科、耳聋耳鸣防治、鼻科学、变态反应性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耳鼻咽喉头颈疾病相关基础研究。
  耳鼻咽喉科:自上世纪50年代始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业务水平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喉癌、下咽癌的手术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喉功能保留率最高的治疗中心。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全喉切除咽气管吻合喉功能重建术、肩胸皮瓣重建下咽及喉功能、颈阔肌皮瓣喉功能重建术。80年代初期,采用游离空肠移植或结肠上徙整复下咽及颈段食道,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胸骨舌骨肌筋膜瓣舌根重建术,开展了保留喉功能的梨状窝内侧壁癌切除术,使下咽癌的喉功能保留率达60%~70%,5年生存率达50%以上,喉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80%,达国际先进水平。对于不宜保留喉功能的患者,设计了以喉上动脉为供血血管的倒置喉气管瓣,成功地修复了较大面积的下咽缺损。80年代末期,对于喉、下咽大部分切除者,联合使用裂层皮片、胸大肌肌皮瓣重建下咽取得成功。对于颈部大块组织缺损,联合使用胸大肌肌皮瓣、胸三角皮瓣和裂层皮片进行整复,使许多放疗或复发后无法手术的患者重新得到了治疗的机会。此外,还开展了上纵隔清扫术、胸锁乳突肌骨膜瓣颈段气管重建术、会厌下移喉成形术、累及喉气管的晚期甲状腺癌切除术、保留喉功能的颈段食管癌切除术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初,对双侧颈内静脉受累的头颈肿瘤患者实施了保留颈外静脉、颈前静脉的双侧颈内静脉一期结扎术,有效减轻了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发生的颅内压升高和头面部组织水肿。同期成功进行了下颌骨裂开、颞侧入路、上颌骨外旋等颅底肿瘤切除手术,为颅底手术开辟了系列新方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舌根瓣下拉下咽修复术,被证明是一种新的有效可行的修复方法。多年来在颈段食管癌、颈段气管癌、累及喉气管的晚期甲状腺癌、严重喉气管下咽食管狭窄的治疗方面亦达国内领先水平。采用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喉部良性病变以及早期喉癌,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采用等离子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取得了良好疗效。对颈动脉体瘤、颈部复发癌在国内率先成功进行了颈总动脉的血管移植重建术,对颅内外沟通脑膜瘤采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成功切除了肿瘤。
  耳鼻咽喉科耳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听神经瘤切除术、内耳开窗术、鼓室成形术、面神经移植术等。在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颅底肿瘤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地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颞侧入路、额眶入路、眶颧入路、额颞颈联合入路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手术。近年来,该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22导电子耳蜗植入术,并建立了术后听力康复实验室,使全聋患者进入了有声世界,全中耳重建术使部分因乳突手术失去听力的患者重新获得了较好的呼力,极大地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各种神经性耳聋尤其是突发性耳聋采用药物结合高压氧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耳鼻咽喉科鼻科:早在50年代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鼻中隔蝶窦途径垂体瘤切除术,近年来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面中部掀翻术治疗累及颞下窝和侵入颅内的鼻咽纤维血管瘤及累及眶内容的上颌窦癌,面中部掀翻术需进行面部皮肤切口,术后不留面部瘢痕,可治疗鼻部及颅底的良恶性肿瘤,进入90年代,鼻科学开展了鼻内镜手术,是省内开展此类手术最早的单位,该手术以其微创的突出特点,极大地提高了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治疗效果,使治愈率由传统手术的不足50%提高到了现在的 85-90%以上。近年来,在鼻眼相关外科和鼻颅底外科方面取得较快的发展,开展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视神经减压术、甲亢突眼眶减压术、眶击出性骨折复位术、外伤性内直肌卡压松解术、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经鼻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脑膜脑膨出切除颅底修复术及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颅底良性及早期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组:2007年成立了变态反应诊断治疗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过敏性疾病诊疗设备,开展了过敏原皮肤点刺诊断及血清总IgE、特异性IgE及过敏原过筛等多项血清学检测,同时开展了过敏性疾病的对症治疗及免疫(脱敏)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国际过敏性疾病诊疗及鼻内镜手术新进展学习班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深受省内外同行专家欢迎。
  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组: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特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疾患。该学科于1995年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睡眠呼吸障碍研究中心,并创建了睡眠实验室,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睡眠研究中心之一,睡眠实验室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AutoSet压力滴定等多项睡眠监测,对OSAHS患者开展以多平面手术(包括鼻通气手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和舌根舌骨手术等)为主的综合治疗。经过10余年的工作,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根据患者病情的个体化的序列计划治疗方案,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不断提高本学科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综合诊治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耳鼻咽喉科为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推广该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造福于广大患者,该学科每年举办全国性头颈肿瘤治疗学习班、全国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讨会、全省性鼻窦镜外科应用学习班、全省性听力筛查学习班各一届,吸引了广大省内外学员积极参加。该学科目前已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除了派遣青年医师出国访问交流,还派出博士研究生到美国、新加坡进行联合培养,定期邀请外方专家到国内进行学术交流。由潘新良主任担任主编的《山东大学眼耳鼻喉学报》杂志是全国性学术统计源期刊,是全国耳鼻咽喉科学界公认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该学科主编的《实用耳鼻喉科学》和《耳鼻喉科手术学》是国内最早期的权威临床专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关于医院计财处招聘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通知

根据医院工作需要,我院计财处拟招聘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4名,现将招聘条件与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聘条件 1.经济类硕士及以上学位,且第一学历为国有院校全日制统招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 2.鉴于该岗位需承担派出外地工作任务,男性优先; 3.工作态度认真,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团队协作及吃苦耐劳精神。 二、报名时间 2014年07月31日---2014年08月15日 三、报名地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6号楼(新兴楼)一层人事处档案室 四、报名时须携带的材料:(证件材料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材料包括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在校期间历年成绩单、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英语等级证书、荣誉证书等。另:凡简历中涉及的奖项、荣誉等均需提供相关证书或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提供以上纸质材料同时,需填写《汇总表》(见附件1)并以“XXX”(XXX为个人姓名)重命名后发至邮箱qlyyrsc@163.com 。 注:考试、面试等时间安排将在医院网站上另行通知。 联系电话:0531-82169157 附件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4年非事业编工作人员招聘名单汇总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4年非事业编工作人员招聘名单汇总表(示例).xls 人事处 2014年07月31日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排卵期同房后小腹发胀怎么回事
冷启刚
回答: 排卵期同房后小腹发胀可能与生理性排卵反应、盆腔充血、泌尿系统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观察休息、抗感染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1. 生理性排卵反应 排卵过程中卵泡破裂释放卵子可能刺激腹膜,导致短暂性小腹坠胀感。部分女性对前列腺素敏感性增高,可能引发子宫收缩性疼痛。这种情况通常伴随透明拉丝状白带增多,体温轻微升高,症状多在1-2天内自行缓解。建议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帮助缓解不适。 2. 盆腔充血 同房时盆腔器官血流加速可能加重排卵期原有的充血状态。表现为下腹双侧对称性胀痛,可能放射至腰骶部,体位改变时症状明显。这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血管扩张有关,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半卧位休息可减轻症状,避免频繁按压腹部。 3. 泌尿系统感染 同房后细菌逆行感染可能引发膀胱炎或尿道炎,出现下腹坠胀伴尿频尿急。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菌药物。治疗期间需多饮水,每日保持1500-2000毫升饮水量。 4.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在卵巢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种植时,排卵期激素波动可能加重病灶充血。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深部性交痛,可能伴随排便疼痛。确诊需依靠腹腔镜检查,药物治疗可选择地诺孕素片、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散结镇痛胶囊等。建议记录疼痛周期与月经关系供医生参考。 5. 盆腔炎性疾病 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可能引发输卵管炎,表现为同房后持续下腹痛伴异常阴道分泌物。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需规范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慢性期可配合康妇炎胶囊改善盆腔微循环。治疗期间应禁止同房,性伴侣需同步检查。 日常应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增加南瓜、山药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若胀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异常出血等情况,建议尽早就诊妇科进行超声检查与分泌物检测。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减少排卵期不适发生概率。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