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

康复科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康复科是2004年在针灸推拿基础上建立的以神经康复和骨伤康复为特色的专业康复治疗中心,是市残联指定的章丘市肢体康复和脑瘫康复治疗中心,专业现分为四部分:传统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认知治疗。现有人员十三名,医疗十人,护理三人。其中高级职称一人,中级三人,专业治疗师七人。设有床位十八张,年治疗量5000人次,日工作量30小时。科室拥有百万元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设备,如用于减重下平衡训练和站立行走训练的气动减重系统,治疗神经损伤的生物反馈系统低频,骨伤康复的中频,CPM,ACM和中药熏蒸,以及国内外先进的S-E-T悬吊系统。科室主任范庆花,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康复委员会委员。1991年在省中医针灸科师从肖永俭、陈乃明教授进修学习半年,是山东省首届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学员,参加全国第三十届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多次到青岛、天津、北京等省内外大型康复中心培训学习。主攻方向:骨伤、神经疾病的康复。擅长针刺、艾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偏瘫、关节功能障碍和颈肩腰腿疼。自制简易温灸盒、针灸架,简便实用,深受医患欢迎。
康复科中心成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偏瘫、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是脑血管病、脑外伤常见症状。在偏瘫治疗中以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指导针灸治疗、三期辨证结合不同阶段功能锻炼提高了偏瘫病人生活质量。几年来接诊偏瘫患者上千例,90%达到独立行走,半数以上生活自理,1/3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电刺激、针灸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轻则一周,重则两周至一月症状基本缓解;2009年开始认知言语功能筛查训练。关节功能障碍是常见肢体致残原因之一,CPM、ACM、各种理疗、手法、中药熏蒸、针灸结合功能锻炼,绝大部分患者恢复实用功能。颈肩腰腿疼是中老年常见疾病。针灸结合三期功能锻炼提高了治愈率,轻则一周,重则半月症状基本缓解。同时由于患者主动参与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复发。截瘫患者终生残疾,综合治疗结合功能锻炼,C6以下患者达到不同程度生活自理,实现了残而不废的梦想。
康复科中心成立以来,与中康、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康复中心等国内大型康复中心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协作关系,不断派员进修学习,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会诊指导,是章丘市康复界龙头。病源遍及历城、莱芜、邹平、淄博,是偏瘫、截瘫和各种功能障碍患者走向健康生活的桥梁。积极撰写论文,定期为残联制作康复训练档案和培训社区康复人员。2008年中心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科室主任范庆花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残疾人康复指导医生。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医院动态

更多 >

医院召开2014上半年工作总结大会

7月31日下午,中医医院在多功能会议室召开了2014上半年工作总结大会。会议由党委书记、院长李新主持,各侧面分管院长分别做了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全院中层干部、业务科室正副主任、护士长,职能后勤科室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一改以往单纯的文字汇报,全部采用幻灯片汇报的形式,各侧面领导的汇报资料图文结合,更加直观的展现了医院上半年的发展情况。李新院长分别从医院工作运行情况、增强医院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突出特色提升能力、加强正风行风建设、下半年重点任务等几大方面对医院2014年上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详实的总结,重点强调了改进医疗质量,提升中医特色,完善责任管理,加强行风建设等工作。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客观地从医疗安全、成本控制、科室管理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医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一年半以来,各项政策都已明确。公共卫生均等化、市场化,面对民营资本办医为公立医院带来的竞争与压力,大家要增强危机意识,目前,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的建设,大型设备的提升等需要大量资金,要正确处理医院运行、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关系。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探索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敢管、敢干、勇于担当。 会议指出,2014年下半年工作已经开始,医疗服务重任和百姓的健康需求仍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安全永远是医院的生命线,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医疗质量、服务和安全。突出重点、发挥特色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强化管理,狠抓行风,增强执行力。信息时代、智慧医疗要求大家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抓好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态度,更好地完成下半年的工作。做到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科学发展,全院上下齐心合力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贡献力量。(王海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怎么排湿气,吃什么效果好
马晓斌
回答: 排湿气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效果较好的食物有薏米、赤小豆、山药、冬瓜、茯苓等,也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丸、平胃散、二妙丸、五苓散等药物。 一、食物 1、薏米 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适合湿气重伴有水肿、腹泻的人群。可煮粥或煲汤食用,但脾虚无湿者慎用。 2、赤小豆 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对湿热引起的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有效。常与薏米搭配煮水饮用,阴虚津亏者不宜过量。 3、山药 山药补脾养胃的同时兼具祛湿作用,适合脾虚湿盛导致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可蒸食或炖汤,湿热实证者需配伍其他祛湿食材。 4、冬瓜 冬瓜皮和籽利尿效果显著,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小便短赤、口渴烦热。建议连皮煮汤,脾胃虚寒者应减少食用量。 5、茯苓 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对痰湿眩晕、心悸失眠有改善作用。多用于药膳配伍,肾虚滑精者需谨慎使用。 二、药物 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减退、体倦乏力,含有人参、白术等成分。需注意感冒发热期间禁用。 2、藿香正气丸 藿香正气丸针对暑湿感冒伴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含广藿香、紫苏等成分。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3、平胃散 平胃散主治湿阻中焦导致的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含苍术、厚朴等成分。阴虚内热者不宜长期服用。 4、二妙丸 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足膝红肿、白带黄稠,含黄柏、苍术等成分。脾胃虚寒者需配伍温中药使用。 5、五苓散 五苓散改善水湿内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含茯苓、泽泻等成分。肾阳衰微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日常需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减少生冷甜腻食物摄入,可配合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增强祛湿效果。若湿气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关节疼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辨证施治,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须严格遵循医嘱。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