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医院

什么是高脂血症?

时间:2014-04-0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胆固醇大部分由人体合成,少部分来自饮食。而甘油三酯正好相反,大部分从饮食中吸收,少量为人体合成。

  血脂在人体中有许多重要功能。但如血脂过高,可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增多、增大可使血管管径变狭窄,堵塞血管或使血管内血栓形成致使血管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

  高脂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220mg/dl和/或甘油三酯>15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0mg/dl。

  高血脂症本身没有症状,当你属于下列人群:中老年人、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酗酒者和有下列疾病:高血压、肥胖、皮肤黄色瘤、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肾脏疾病、长期高糖饮食者,以及有高血脂家族史,应尽早检查血脂,全面评价后再决定治疗措施(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调节,降脂药物的选择及使用)以达到血脂治疗的目标水平。

  医学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及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早死率。因为血脂增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血脂的调整及降低,消除血脂升高带来的不良影响也需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因此高血脂患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降脂疗法。血 脂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

  参考资料:

  正确认识血脂

  所谓高脂血症就是一般人常说的“高血脂”,医学上的定义是指由于脂肪代谢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疾病。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因此“高血脂”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是血浆中主要血脂成分。

  虽然大量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至今为止,对于高血脂的标准尤其是适合于中国的标准尚存在激烈争论。美国国家胆固醇宣教计划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提出以下列标准作为高血脂的标准:血浆总胆固醇(TC)≥220mg/dl,血浆总甘油三脂(TG)≥200mg/dl,高密度脂蛋白≤40mg/dl。国内一些医生将上述标准用于国人,显然没有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在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有偏高、偏宽松的缺点。甚至西方国家一些医生也认为上面的标准过于宽松。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医学家布朗就明确提出血浆总胆固醇的正常上限应为150mg/dl。我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血浆总胆固醇≥180mg/dl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就大大增加,并据此作为中国人的正常血脂上限。

  既然高血脂是重要的发病因素,那么血脂是否越低越好呢?答案亦是否定的。国外的一些调查发现,血浆总胆固醇太低,死于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就增加。我国的调查显示当血浆总胆固醇≤140mg/dl后,老年人预期寿命并没有增长。虽然血脂低于一定程度死亡率不降反升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都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与“水至清则无鱼”是同样道理。

  另外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分别结合成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低密度脂蛋白则是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罪魁祸首”。如血中胆固醇增多仅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较多引起的,就不一定是坏事情,无需采取什么治疗。相反,即使血清总胆固醇不是很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过多,就应积极地治疗。

  许多人一旦被查出血脂过高,往往十分紧张又不知所措,急于服用一些降脂药物,结果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副作用,其实高脂血症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调整生活方式的关键在改变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两个方面。适当节制饮食首先要使热量代谢达到负平衡。20-40岁成人每日需摄取三千卡热量,随后每增加10岁,分别递减5%-30%。每日饮食所含的热量应以接近或略低于此标准为宜,同时注意科学地选择食品种类。少食高糖食品,多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膳食中的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源性食物,其中以禽卵、动物脑髓、内脏中胆固醇最丰富,炸鸡腿、三明治等含胆固醇也较多,应少吃或不吃。而一些蔬菜象洋葱、竹笋,以及诸如柚子、酸枣、刺梨、香蕉、柑桔、山楂等种类的水果具有调整血脂代谢、延缓动脉硬化的保健作用,经常食用益处多多。节制饮食只有一种相对消极的方法。如果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降血脂的效果会更好。据测定,较长时间的有氧锻炼(如慢跑、长距离步行)比较适于降低血脂。

  高血症在临床上可分为两类:(1)原发性,属遗传性代谢紊乱,相对后者少见。(2)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饮酒、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对于前一类,一般认为应该在调整饮食、锻炼的基础上比较积极地使用药物治疗。而对于后一类,通常应该以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基础为主,但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显著时,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健康报)

  血脂包括哪些成份,在血浆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血脂系指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物质,有外源和内源之不同。外源来自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食物;内源主要由肝脏、小肠粘膜等组织合成。血脂仅占全身脂质的一小部分,血脂水平的变化极大,一般在餐后3~6h渐趋稳定。测定血脂水平应于餐后12~14h为宜。血脂主要包括:

  (1)胆固醇(简写为Ch),约占血浆总脂的1/3,有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两种形式,其中游离胆固醇约占1/3,其余的2/3与长链脂肪酸酯化为胆固醇酯。

  (2)甘油三酯,又称中性脂肪(简写为TG),约占血浆总脂的1/4。

  (3)磷脂(简写为PL),约占血浆总脂的1/3,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神经磷脂等,其中70%~80%是卵磷脂。

  (4)游离脂肪酸(简写FFA),又称非酯化脂肪酸,约占血浆总脂的5%~10%,它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类本身不溶于水,它们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以溶解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在正常情况下,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4种。区带电泳法也可相应地把血浆脂蛋白分为CM、前β(Pre?β)、β及α脂蛋白4种。血浆各种脂蛋白中蛋白质与脂质含量(重量%)

  电泳法CMPre?ββα超速离心法CMVLDLLDLHDL蛋白质0 2~0 55~102545~50甘油三酯80~9550~70105胆固醇2~710~154530磷脂6~710~152030游离脂肪酸0002

  什么是血脂,什么叫脂蛋白?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少量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及非酯化脂酸(游离脂酸、自由脂酸)。血脂的来源有二:一是外源性的,即消化道吸收来的;二是内源性的,即由体内组织动员或由肝脏合成而来。在正常情况下,它易受食物成分及体内代谢的影响。糖尿病时由于脂类代谢紊乱,血脂一般都是明显升高。

  脂类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进入血浆,并从血浆中移去。所以脂蛋白是血脂运输的形式。血浆中有许多脂蛋白,由于其结构和密度的差异,常用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把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用超速离心法可把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用电泳法可把血浆脂蛋白分为以下四类: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α-脂蛋白。乳糜微粒的功能是转运外源性脂肪;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转运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和磷脂。

  什么是血脂,与肥胖有何关系?

  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脂类的统称,主要包括有:①甘油三酯及少量甘油二酯与甘油一酯;②胆固醇和胆固醇脂;③磷脂,主要是磷脂酰胆碱,还有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神经磷脂等。④非酯化脂肪酸,即自由脂肪酸。

  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动范围均较大,也就是说正常人之间血脂含量的差异也很大,单凭一两种血脂成分的高低来判断病理变化,似乎显得说理不够。尽管血脂只占全身脂类很少一部分,但血脂的变化却可基本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状况。在膳食改变,剧烈运动及患病情况下,血脂都会有较大的变动。高脂肪饮食时,血脂含量明显升高,甚至形成乳糜色,但在3~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临床上测定血脂都是在早晨空腹时取血,才能反映病人血脂的实际水平。

  因血脂的变化,主要与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及机体动用脂肪库的情况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脂肪代谢方面的情况。有人在做肥胖与正常人的血浆脂类含量对比中,证明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超出正常含量范围者只占30%左右,比非肥胖者高1倍以上。另外,还证明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肥胖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脑血栓、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因此,预防身体“发福”,及肥胖者积极减肥,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害怕血脂增高,近年来,人们甚至拒食脂类食物,这是很不公平的。就拿胆固醇来说,除了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的LDL胆固醇外,还有能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HDL胆固醇,在机体内产生重要作用。HDL如转化成胆汁酸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发挥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转化为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发挥其对生育及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等等。这种胆固醇主要来自脂肪食物中,也就是说合理摄入“肥肉”,还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胆固醇?胆固醇有哪些生理功能?

  早在18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第一次从胆石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并把它称为胆固醇。胆固醇是由留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各组织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例如骨质中胆固醇含量最少,按每100克计,骨质约含10毫克,骨骼肌约含100毫克,内脏多在150~250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300毫克。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组织约含2克,其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l/4。

  胆固醇有三个主要生理功能:

  (1)形成胆酸:胆汁产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中的酶作用。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2)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医院动态

更多 >

第四医院关于开展第三届“岗位练兵 技术比武”活动的决定

为巩固和扩大练兵比武活动成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树立高尚医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根据市卫生局津卫党办〔2013〕15号文件精神,决定在医院开展第三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具体事宜安排如下:一、目的意义 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是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严格精细化管理、提高卫生队伍能力水平的必要途径,是增进与人民群众联系、树立卫生行业形象有效载体。我市“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有效宣传了卫生、树立了形象,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卫生部充分肯定,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高度赞誉。此次活动要在继承前两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丰富内容、扩大范围,为全市卫生行业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平台。我们要充分抓住契机、创新形式,以平时练兵为基础,以集中比武为手段,提升岗位技能及综合素质,树立高尚医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二、活动原则 (一)三个坚持 坚持“干什么练什么、什么弱强什么”原则,突出岗位特色,自查自纠,补学补练;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立足本职岗位,因岗施训,注重实效;坚持全面提高原则,活动范围覆盖全院各岗各类全体干部职工,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二)三个注重 注重在提高能力素质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注重在加强医院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注重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卫生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三个结合 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相结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与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相结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与落实好2013年卫生重点工作相结合,以练促学,学以致用。三、参加范围 安定医院全体职工。四、方法步骤 活动分为4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4月1日—4月15日)。各科室分工协作,抓好落实。要参照练兵比武大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内容,明确要求。要做好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二)全员练兵阶段(2013年4月—12月)。考核标准见附件。各部门按照临床科室(医疗)、临床科室(护理)、药剂、检验、放射、功能、财务物价、后勤服务8个部分进行初评,务必做到人人参与。11月1日之前初评比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先进个人医生23人(每个病区1人,门急诊及外围1人),先进护士23人(指标分配同医生)。复评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牵头,从初评产生的46名先进个人中选出优秀临床医生(西医)2名、中医1名、护士2名、药剂、检验、放射、功能、财务物价、后勤服务各1名。 (三)全市比武阶段(2014年上半年)。本届比武方式同前届,一是“擂台赛”,在基层举行练兵比武初赛中评出的优秀选手,推荐参加全市行业比武竞赛,选出技术能手;二是电脑随机抽取医务人员,参加全行业比武决赛,评出优胜者。 (四)总结表彰阶段(2014年9月)。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好办法、好经验;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活动中组织得力、举措创新、效果明显的科室和比武中的技术能手、优胜者给予奖励。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