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有误区 一定要注意
时间:2014-05-0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2014-05-0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是后期工作,可有可无,认为只有患者神志清醒后才能够开始康复训练。事实上,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体征48小时不再进展就应该开始康复治疗(一般来说,脑梗死患病3天后,脑出血患病14天后)。
误区四 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
在康复治疗中,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对患者很重要,是他们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而且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都需要家属的配合。
误区五 急性期宜卧床静养不能动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整个康复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病人,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体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以预防褥疮、减少痉挛等,为以后的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误区六 静脉输液选择患侧肢体
有的家属静脉输液时喜欢选择患侧进行,认为患侧不能动不易滚针,同时健侧还可以自由活动,殊不知患侧肢体由于回流差,大量输液会大大加重患肢水肿和粘连,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
误区七 不注重基本动作训练盲目求快
有些患者心急,患肢略能动时就急于求成,被动牵拉患肢进行走路或爬楼梯训练,完全不顾肢体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导致错误运动模式的形成和加重,并极易造成关节、肌肉的损伤。
误区八 过分依赖医生忽视主动运动
患者康复训练缺乏主动性,认为只有医生的被动治疗才是正确的,自己的主动训练没有用。其实对偏瘫患者而言,主动训练的效果比被动训练效果还要好。
误区九 不能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保质保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但回到家里就无法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其实康复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只有把康复动作贯穿于生活之中,才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
误区十 患肢的恢复没有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偏瘫的恢复是有规律的,头颅、躯干、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快于上肢,近端功能恢复早于远端。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