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康复有误区 一定要注意

时间:2014-05-0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是后期工作,可有可无,认为只有患者神志清醒后才能够开始康复训练。事实上,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体征48小时不再进展就应该开始康复治疗(一般来说,脑梗死患病3天后,脑出血患病14天后)。

  误区四 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

  在康复治疗中,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对患者很重要,是他们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而且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都需要家属的配合。

  误区五 急性期宜卧床静养不能动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整个康复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病人,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体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以预防褥疮、减少痉挛等,为以后的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误区六 静脉输液选择患侧肢体

  有的家属静脉输液时喜欢选择患侧进行,认为患侧不能动不易滚针,同时健侧还可以自由活动,殊不知患侧肢体由于回流差,大量输液会大大加重患肢水肿和粘连,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

  误区七 不注重基本动作训练盲目求快

  有些患者心急,患肢略能动时就急于求成,被动牵拉患肢进行走路或爬楼梯训练,完全不顾肢体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导致错误运动模式的形成和加重,并极易造成关节、肌肉的损伤。

  误区八 过分依赖医生忽视主动运动

  患者康复训练缺乏主动性,认为只有医生的被动治疗才是正确的,自己的主动训练没有用。其实对偏瘫患者而言,主动训练的效果比被动训练效果还要好。

  误区九 不能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保质保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但回到家里就无法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其实康复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只有把康复动作贯穿于生活之中,才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

  误区十 患肢的恢复没有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偏瘫的恢复是有规律的,头颅、躯干、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快于上肢,近端功能恢复早于远端。

医院动态

更多 >

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谢永慈先生前来我院传授康复护理技术

  2014年8月17日,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谢永慈先生一行来到黑龙江省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护理技术现场指导教学。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是黑龙江省成立最早的康复专科医院之一,隶属于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医院。下设神经康复科三个病房、骨伤康复科、重症颅脑损伤康复科。医院现有开放床位近400张,为方便患者更早回归家庭,98%的住院病人都是家庭病房。医院有康复护士42人,其中高级职称护士6人,中级职称护士10人。 谢先生团队的到来,为我院康复护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针对康复护士的培训中,谢先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倾囊而出。尤其是谢先生对护理事业的无私奉献、一丝不苟、十分谦卑的精神让人钦佩,同时也使大家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护士要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愿意帮助人的手,康复护士还要鼓励病人、引导病人、调动病人内在的积极性,承担康复护理中最重要的角色,与医生、治疗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老师多次强调了在康复护理中要“预防畸形和省力”,在康复早期给予病人不同卧位的正确的良姿位摆放方法和一些细节上的关注,如:坐位时将软枕垫于腋下、被动活动时时刻想着如何保护肩、肘、腕和髋、膝、踝关节,在良姿位摆放的同时能想到管路的放置,如何挑选使用轮椅、助行器、手杖等辅助器具,在给患者做治疗时自己如何更省力和保持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大家更感动的是老师用心自制了很多器具,这些东西非常实用。在手部功能训练方面采用的都是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如夹子、泥硝、核桃、矿泉水等等,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康复训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去发现,用心去做。谢老师还教护士和患者家属如何帮助患者体外排痰,这可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各科室护士长、全体康复护士、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共计200余人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积极踊跃地参加了此次难得的培训。谢永慈先生以精湛的技术、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讲演,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欢迎。 谢老师团队在我院讲学期间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很多患者还因没有受到谢老师的亲自指导而感觉遗憾。谢永慈先生的认真传授使参会的所有人都觉得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国际上最先进的康复护理知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