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时间:2014-05-1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很重要的,主要是控制和干预其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两种。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和颈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等。

  1.高血压:应加强宣传预防高血压的力度,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高血压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的认识。对于早期或轻症高血压患者应先改变生活方式,若3个月后效果仍不理想者需进行药物治疗。

  2.心脏病:成年人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病。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时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或口服阿司匹林50~150mg/日。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可用阿司匹林50~150mg/日。

  3.糖尿病: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查血糖。糖尿病患者首先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若经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高血压,降低体重和血胆固醇。

  4.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者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时应改变生活方式和注意在控制上述危险因素的同时定时复查血糖。若仍无效者应用降脂药物治疗。若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史,胆固醇高者可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或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5.吸烟:吸烟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缺血性卒中更是确定的危险因素,吸烟可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降低 HDL-C 等。被动吸烟同样有害。

  6.饮酒:不提倡饮少量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男性饮酒者每天白酒≤1两,啤酒≤1瓶,红酒≤4两,女性应减少一半。

  7.颈动脉系统动脉狭窄:颈总或颈内动脉狭窄超过70%以上,特别是伴有症状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8.肥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体重指数(BMI,kg/m2)应控制在28以下或腰臀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发病一项独立危险因素。若血浆半胱氨酸水平高时可考虑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族药物。

  10.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为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为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故又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此综合征聚集了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治疗的目的有两个方面:①控制病因如肥胖、体力活动过少;②加强对同时存在的脂质和脂质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再次卒中.特别是再次卒中明显加重神经系统体征和增加病死率。一般而言,脑血管病患者在第1次卒中后,常常于6个月内容易发生再次卒中,所以应尽早开展二级预防。

  1.要正确评估第1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对脑卒中应选择必要的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卒中的性质(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型和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取更合理的治疗措施。

  2.卒中后的血压控制:卒中后血压的控制仍是很重要的措施,因为高血压仍是一种首要的危险因素。长期临床试验证明,舒张压平均降低5~10mmHg,持续5年,脑卒中风险下降42%。卒中后的血压可能发生两种情况,有的卒中后血压仍高,有的卒中后出现正常或偏低,所以应特别小心地进行控制。有高血压时应缓慢降低,若血压偏低绝对不宜降压,以免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卒中后发生痴呆的重要基础。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应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明显降低再次卒中的风险。可单独应用阿司匹林(50~150mg/日)1次服用;也可用阿司匹林50mg(每日1次)和双嘧达莫(潘生丁)200mg,每日2次;或用氯毗格雷75mg/日。

  4.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变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适合用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卒中,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是比较安全的。

  5.其他:心脏病的干预。其他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引起的脑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脑栓塞等,应对心脏病的原发疾病积极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卒中复发率。

  三级预防

  是脑卒中发病后期的预防,主要是患者的康复问题。目前脑卒中发病后期所采用的康复措施有以下几种:

  1.瘫痪肢体的康复:应及早进行体疗和理疗来预防并发症,防止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和挛缩,并可促进运动代谢功能的改进。

  2.言语障碍:失语症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可进行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和听觉言语刺激疗法等。有构音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呼吸、发音、共鸣功能训练和调音器官的运动训练。

  3.记忆力的康复:脑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记忆力减退或丧失,所以需要进行记忆力的康复治疗,可让患者写日记、回忆往事和训练记数字等。

  4.心理康复:脑卒中患者意识清楚者多有恐惧、烦躁、焦虑、抑制等症状。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和亲属给予热情关怀、鼓励,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若抑郁症状较突出可考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医院动态

更多 >

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谢永慈先生前来我院传授康复护理技术

  2014年8月17日,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谢永慈先生一行来到黑龙江省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护理技术现场指导教学。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是黑龙江省成立最早的康复专科医院之一,隶属于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医院。下设神经康复科三个病房、骨伤康复科、重症颅脑损伤康复科。医院现有开放床位近400张,为方便患者更早回归家庭,98%的住院病人都是家庭病房。医院有康复护士42人,其中高级职称护士6人,中级职称护士10人。 谢先生团队的到来,为我院康复护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针对康复护士的培训中,谢先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倾囊而出。尤其是谢先生对护理事业的无私奉献、一丝不苟、十分谦卑的精神让人钦佩,同时也使大家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护士要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愿意帮助人的手,康复护士还要鼓励病人、引导病人、调动病人内在的积极性,承担康复护理中最重要的角色,与医生、治疗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老师多次强调了在康复护理中要“预防畸形和省力”,在康复早期给予病人不同卧位的正确的良姿位摆放方法和一些细节上的关注,如:坐位时将软枕垫于腋下、被动活动时时刻想着如何保护肩、肘、腕和髋、膝、踝关节,在良姿位摆放的同时能想到管路的放置,如何挑选使用轮椅、助行器、手杖等辅助器具,在给患者做治疗时自己如何更省力和保持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大家更感动的是老师用心自制了很多器具,这些东西非常实用。在手部功能训练方面采用的都是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如夹子、泥硝、核桃、矿泉水等等,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康复训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去发现,用心去做。谢老师还教护士和患者家属如何帮助患者体外排痰,这可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各科室护士长、全体康复护士、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共计200余人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积极踊跃地参加了此次难得的培训。谢永慈先生以精湛的技术、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讲演,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欢迎。 谢老师团队在我院讲学期间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很多患者还因没有受到谢老师的亲自指导而感觉遗憾。谢永慈先生的认真传授使参会的所有人都觉得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国际上最先进的康复护理知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