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医院

处暑将至 多吃百合防秋燥

时间:2014-08-2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每年8月23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处暑节气。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1科闫凤杰主任介绍说,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此时应多吃润肺食物,以防秋燥。 初秋时节不宜进补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闫凤杰主任介绍说,此时已步入初秋,建议大家,此时节不宜进补。 健康人群、年轻人、儿童青少年等气血旺盛的人,一旦进补,如最常用的人参鸡汤,秋季本来就燥,一旦进补不当就会加重燥气,会出现嘴起泡、鼻出血等秋燥的症状。老年人也是如此,不能盲目进补,更不能千人一方,进补也要因人而异,建议找权威的专科医生开据进补方。

  口鼻不适多为秋燥所致

  虽此时已让人们感受到了秋高气爽,但嗓子疼痛、鼻子干、鼻出血、过敏性鼻炎、感冒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闫凤杰主任介绍说,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而非自行用药。一般情况下,此时鼻咽部的不适症状,绝大多数都与秋燥有关。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甚至是疾病。

  秋燥最易侵袭的部位就是肺,而口鼻是病邪侵入体内的门户,所以,当我们被秋燥所侵时,首先表现的就是口鼻处的不适,如鼻咽干燥、咽痒、干咳少痰等上呼吸系统疾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也与秋燥有关。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别容易干燥,所以易出现过敏、干燥、甚至是鼻出血。 秋燥还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易出现干燥枯黄。 防治秋燥首选百合 “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闫凤杰主任建议说,秋季润肺防燥首选百合,水果中防燥效果最好的就是梨。当咽喉部出现干、痒等不舒服的症状时,可以用金银花、麦冬、连翘、胖大海等泡水喝;如果出现了口舌溃疡、口舌生疮、舌尖红、小便黄等症状时,这可能是心火所致,可用百合、莲子、银耳一起熬汤、做粥。

  很多人在此时易出现眼眵,这可能是肝火所致,因肝开窍于目,春秋季常常高发的结膜炎、病毒感染等都与肝火有关。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葱、酒等,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易上火。定时喝水可轻松防秋燥 “多喝水是防治很多疾病的良方。”闫凤杰主任建议说,水是润燥的最好方法之一,我们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而要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对于没有糖尿病、便溏的人群,还可以喝些蜂蜜水,可以起到很好的滋润作用。 在炎炎夏季,多数人的食欲都较差,此时进入凉爽的秋天,食欲可能会随之大增。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建议大家选择新鲜的果蔬,尽量不要吃罐头制品;鱼、肉等营养物质应循序渐进的增加。现代人缺营养的已很少了,所以抢秋膘已不太适用了,饮食还是应以清淡为总原则。

  冬季是哮喘的高发季,对于血糖不高的哮喘患者,此时适量地吃些大枣可起到预防的作用。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的人群,由于此时汗少了,所以要控制盐的摄入,尽量不要吃咸菜等腌制食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脾气虚怎么调理
马晓斌
回答: 小孩脾气虚可通过饮食调理、中医推拿、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药物辅助等方式改善。脾气虚可能与先天不足、饮食不当、久病体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精神萎靡等症状。 1、饮食调理 选择易消化且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小米、南瓜等。山药含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小米粥可温和滋养脾胃;南瓜富含果胶和膳食纤维,能保护胃肠黏膜。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脾胃负担。可将红枣与粳米煮粥,红枣补中益气,粳米健脾和胃。 2、中医推拿 采用补脾经手法,沿拇指桡侧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200次,每日重复进行。配合摩腹5分钟,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揉,促进胃肠蠕动。捏脊疗法从尾椎至大椎穴提捏皮肤3遍,每周操作3次,有助于振奋阳气。推拿前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使用爽身粉减少摩擦。 3、适度运动 每天进行30分钟温和活动,如散步、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正气。饭后1小时可引导孩子缓慢行走10分钟,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温水,防止脱水加重气虚症状。 4、规律作息 保证每日10小时睡眠,午间休息30分钟。建立固定作息时间表,晚上9点前入睡,避免熬夜损伤脾气。睡前1小时停止电子产品使用,用温水泡脚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居室保持通风干燥,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之间。 5、药物辅助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醒脾养儿颗粒、参苓白术散、小儿健脾丸等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含毛大丁草、山栀茶等成分,适用于厌食伴腹胀;参苓白术散能补脾胃益肺气;小儿健脾丸含白术、茯苓等健脾药材。须遵医嘱确定疗程,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家长需长期观察孩子的饮食、排便及精神状态变化,记录每日症状改善情况。保持饮食清淡规律,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过度进补或强迫进食,餐前可饮用少量温开水刺激消化液分泌。若调理2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体重持续下降、反复腹泻等情况,应及时到中医儿科就诊。日常可配合艾灸足三里穴,每周2次,每次10分钟,增强脾胃功能。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