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中医院

走出洗牙的误区

时间:2011-06-1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这家兄弟真叫多,整整齐齐站两排,平时闲着没啥事,一到吃饭就打叩。”这是一个关于牙齿的谜语。牙齿是陪伴人类最久的器官之一。一口健康靓丽的牙齿,不仅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社会交往也有重要作用,难怪有些人把牙齿当做“门面”工程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对口腔保健非常重视,并把“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制定为口腔健康的标准。

  过去大部分患者都是得了牙病后才来医院就诊,很少想过洗牙,也没有这样的观念。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牙齿保健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洗牙”这一名词也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但仍有一部分人由于对洗牙目的不太解,加上受某些经验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1洗牙会导致牙缝增大,牙体受到损伤,引起牙齿过敏。

  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是对洗牙的原理和目的不了解。目前,医院及正规牙科诊所进行的洗牙,是通过超声波高频振荡,去掉牙齿表面的结石及钙化的污物,避免其进一步刺激牙龈,出现出血、怕酸、怕甜、怕热、怕冷等症状,进而导致牙龈发炎。这种清洗对牙齿是没有磨损和伤害的。其次,洗牙后牙齿过敏、牙缝增大,感觉不太舒服,是由于多年来没有洗牙的习惯,牙结石附着在牙体上时间过长,坚硬度高,一下子去掉后,反而不太适应。再加上长期不洗牙,导致牙龈萎缩,牙根外露,平时有结石覆盖,洗掉后出现会出现一定的过敏症状。牙结石如不及时清除,会大大提高口腔疾病的发生率。至于牙缝问题,这是本来就有的,只不过长时间没有清洗,让结石给堵塞了。

  误区2洗牙花钱费时又难受,没有必要。

  许多人都会举出这样一些例子:某某老人,90多岁了,一辈子没刷过牙,也没洗过牙,照样活得好好的;某某老人,早就没牙了,身体一直很好,今年都快百岁了。有的人还认为,人老了牙不掉不吉利。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牙齿如果保护得好,完全可以陪伴终身。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老人的定义中有一条就是:“健康老人应该有20颗以上自己的牙齿。”

  一般情况下,每半年或一年洗一次牙即可,对于吸烟者,最好3个月左右洗一次。定期洗牙,不仅清洁了牙齿,医生还可同时为洗牙者做一次牙齿检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第一次洗牙,因为牙垢较多,可能会有些难受,但只要坚持下来,并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下次洗牙就好多了。

  通过清洗,不但牙齿会变得更加清洁,口腔内的异味(一般是由于牙部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引起的)也会消除。这不仅能实现“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吗吗香”,更会使自信心得到提高,对于成功的社会交往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到正规的牙科医院或诊所洗牙。因为,洗牙一般要经过去结石、喷砂、去色素、抛光四个程序,而那些收费极低的洗牙点,一般只做第一步,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保健、靓齿的目的。

医院动态

更多 >

糖尿病患者泡脚保健注意点

导读:糖尿病患者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以37℃为宜。因为水温过高,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因此泡脚前先试好水温,手指感觉温和即可,然后再把脚放进水里。 糖尿病患者泡脚保健注意点: 糖友空腹、饭后泡脚都不宜。因为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影响消化系统供血。此外,在泡脚的过程中身体还会消耗很多热量,空腹状态下糖元贮量较少,这时泡脚容易使血糖过低,因而空腹时泡脚也不宜。泡脚宜在餐后1-3小时进行,临睡前效果更佳。 此外,水温高易引发足部感染,加速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的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泡脚时先试好水温,再把脚放进水里,温度以37℃为宜。 洗完脚后用吸水毛巾轻揉并彻底擦干,保持足部温暖干爽,可对足部进行按摩,但动作务必要轻柔。对于干燥皮肤,用植物油均匀涂于足部,并轻轻按摩使之充分吸收,以软化皮肤、消除鳞屑、防止干裂。修剪趾甲不宜过短,以免损伤甲沟造成继发感染。 禁用刺激性药水泡脚,如果是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以避免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对于已有破溃的伤口不要泡脚,可从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入手,检查有无皮肤破损、脚气、胼胝等,发现足部表皮破溃时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洗脚时间也不宜过长,5~7分钟即可。洗完后用软干的毛巾擦干脚,并且一定要擦干趾缝间的水。冬季糖尿病患者足部易干裂,细菌可侵入裂口发生感染,所以洗完脚可将适量润肤霜涂于足部,以防龟裂。值得提醒的是,每次洗脚前后,糖尿病患者都应仔细检查足部,一旦发现足部肤色变暗、红肿、干裂、破溃等,须立即就医。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尾巴根疼痛应该怎么解决
邵自强
回答: 尾巴根疼痛可通过热敷、调整坐姿、遵医嘱用药、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尾巴根疼痛可能与外伤、久坐、腰椎间盘突出、骶髂关节炎、尾骨骨折等因素有关。 1、热敷 使用温热毛巾或热水袋对疼痛部位进行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5-20分钟。热敷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炎症反应。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热敷适用于无明显外伤的慢性疼痛。 2、调整坐姿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坐姿,建议每30分钟起身活动。使用中间带凹陷设计的坐垫分散尾骨压力,保持脊柱自然生理曲度。坐立时可将身体重心前移,减轻尾骨区域负荷。日常注意避免直接坐硬质表面,这对缓解久坐导致的尾骨疼痛有明显帮助。 3、遵医嘱用药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对于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肌肉松弛剂。用药期间需监测胃肠道反应。 4、物理治疗 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或低频脉冲电刺激等物理疗法。这些治疗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缓解慢性炎症。针对骶髂关节紊乱可采用手法复位治疗,但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物理治疗疗程通常需要10-15次。 5、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尾骨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尾骨严重脱位、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可能需行尾骨切除术。手术通过切除病变尾骨段消除疼痛源,术后需要2-3周恢复期。该术式创伤较小,但存在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睡眠时选择侧卧位减轻尾骨压力。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促进骨骼健康。穿着宽松衣物减少局部摩擦,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完善X线、MRI等检查明确病因。急性期可适当使用环形坐垫缓解坐立时的不适感。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