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

肾病学科成功开展“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植入术”

时间:2014-05-0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自2014年3月以来,我院肾病学科由白燕科主任负责成功完成了“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植入术”2例。

  患者姚某,81岁,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急诊抢救入院,留置颈内临时导管血液透析治疗,因患者血管条件差无法成功实施内瘘手术,为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同意为其实施手术在我院更换血透长期导管。

  患者何某,83岁,确诊有“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2年,维持腹透两年,因腹膜失功,患者血管条件差,首次建立血管内瘘失败,为确保患者安全治疗,患者同意为其实施手术在我院留置血透长期导管。

  术前,科室主任白燕组织术前讨论、完善手术方案,经过许志华护士长、胡承祥主管医师、陈冬梅护理组长的精心准备,由主治医师白燕、胡承祥为手术医生,杨琳为手术护士,在我科血透中心置管间进行“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植入术”,经科室密切配合与谨慎操作,手术非常成功。目前,两名患者已经过手术留置长期血透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治疗。

  深静脉长期导管与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血流通路,本项手术的顺利开展使我市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再也不用因为血管通路问题到外地就医,为血管条件较差的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方便了患者,同时也使我院肾病学科肾病诊疗水平明显领先市内同级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脏支架植入术适应症
高云
回答: 心脏支架植入术的适应症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等。心脏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方式改善心肌供血的常见治疗手段,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后实施。 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支架植入术的首要适应症。当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持续缺血时,需在发病12小时内紧急实施手术。患者典型表现为剧烈胸痛伴大汗、恶心,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此时植入支架可迅速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等。术后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需考虑支架植入。这类患者静息时即可发作胸痛,疼痛程度进行性加重,容易进展为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程度通常超过80%,可能伴随血管痉挛或斑块破裂。术前需使用硝酸甘油注射液缓解症状,术后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防止斑块再次破裂。 3、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无效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规范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仍频繁发作胸痛且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评估支架植入指征。这类患者多在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多为50%-70%。术前需完善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肌缺血范围,术后联合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改善预后。 4、冠状动脉狭窄超70% 无症状但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若血流储备分数低于0.8或存在大面积心肌缺血,建议行介入治疗。此类病变易进展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超声可准确评估斑块性质。支架植入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术后需定期复查冠状动脉CTA监测支架通畅情况,同时服用替格瑞洛片增强抗血小板效果。 5、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若引起明显心肌缺血症状,且侧支循环代偿不足时,需尝试开通血管。这类患者多存在数月以上的血管病史,介入手术难度较大,需使用专用导丝通过闭塞段。成功植入支架后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术后配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改善心肌代谢,辅以心脏康复训练提升运动耐量。 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需终身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脏彩超。出现胸痛加重、牙龈异常出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目标范围内。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