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妇幼保健院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开展“服务行动”大型义诊活动

时间:2013-10-1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为了响应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服务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通知》要求,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及回民区卫生局的有关文件精神规定,结合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得实际问题,利用三级医院的医疗优势,关爱居民健康,造福当地群众,在院领导的精心部署、医务科、党办及第三党支部的周密安排下,10月17日,内蒙古妇幼保健院组织一批年资高、业务精、能吃苦耐劳的专家队员到新城区毫沁营村进行大型义诊。

  上午9时许,来自内科、外科、儿外科、儿内科、妇科、产科、眼科、检验科、功能科等9个科室,为了保证效果,很多科室的医生都是该科的专家,有的是科主任参与义诊活动。参与义诊的群众有序地排在自己要咨询的科室前边,等待和专家交流,10余位专家为居民解难答疑,现场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咨询;初步筛查、诊断和一般的治疗,同时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次活动共接受义诊、咨询100余人次,免费测量快速血糖、测量血压、测血型、B超检查2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十分注重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努力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周边的地区,2011年以来,就组织医护人员近200余人次,进社区、下乡举办健康讲座、医疗咨询、大型义诊等公益活动10余场,服务市区及延伸至周边乡镇居民万余人,受到了当地政府及居民的好评。

医院动态

更多 >

“共圆妇幼健康梦”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2014年9月3、4日,内蒙古自治区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48位选手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总评表彰落下帷幕。内蒙古妇幼保健院获得“全区妇幼健康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妇保科乔康喜、妇产科刘爱菊被授予“全区妇幼健康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颁布2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与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妇联在全区联合开展“妇幼健康服务年”系列活动。此次竞赛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受到了自治区卫计委的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妇幼健康技能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安排部署召开数次协调会及通气会,组织专家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对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4个专业出题,对各盟市选派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竞赛和选拔。经过综合笔试、操作技能和知识竞答等环节的比赛,团体及个人优胜奖分别为十二个盟市代表队和48位参赛选手夺得。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对此次竞赛活动的筹办给与了大力支持,充分展示了我院医护工作者勤勉努力、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激发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进业务、奋勇争先的工作热情,为新形势下做好妇幼健康工作打下了基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入盆后的胎动是怎样的
冷启刚
回答: 入盆后的胎动通常表现为位置下移、力度减弱但频率相对稳定。胎儿入盆后活动空间受限,胎动模式可能发生改变,主要有胎动集中在腹部下方、动作幅度减小、肢体活动更明显等特点。 1、位置下移 胎儿入盆后头部固定于骨盆入口,胎动会从肋骨下方转移至耻骨联合附近。孕妇可能感受到下腹部被踢踹或顶压的触感,尤其是膀胱区域因受压可能出现尿频。此时宫底高度下降,上腹部压迫感减轻,但会阴部可能出现坠胀感。 2、力度减弱 由于骨盆空间限制,胎儿难以进行全身性大幅度运动,踢腿力度可能较入盆前轻柔。但胎动强度可能因肢体局部活动而显得尖锐,如手部抓握脐带时的快速抽动。这种变化不代表胎儿异常,而是空间限制导致的动作形态改变。 3、频率稳定 健康胎儿在入盆后仍应保持每日10次以上的胎动计数标准。虽然单次动作幅度减小,但打嗝、手指活动等细微动作仍会持续。建议每日固定时段采用左侧卧位进行胎动监测,若2小时内胎动不足6次需及时就医。 4、肢体凸显 入盆后胎儿背部贴近母体脊柱,四肢朝向前腹部,孕妇可能更易触摸到明显凸起的肢体轮廓。部分孕妇能通过腹壁观察到局部皮肤被顶起的小包块,这种局部隆起多由肘部或膝盖活动造成。 5、模式改变 原有全身翻滚式胎动减少,代之以更多扭动、伸展等局部动作。夜间胎动增强的节律可能更显著,这与母体卧位改变影响胎盘供血有关。突然的剧烈胎动或长时间静止都需警惕,可能提示脐带受压等异常情况。 建议孕妇保持每日胎动记录,采用餐后1小时计数法进行监测。避免长时间仰卧位,选择左侧卧位改善胎盘灌注。如出现胎动减少50%以上、持续2小时无活动或突发剧烈后骤停等情况,应立即前往产科急诊。日常可适当散步促进胎儿适应骨盆位置,但需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