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人民医院

白内障及超声乳化治疗

时间:2012-05-0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⒈什么是白内障?白内障如何形成的?

  要治疗白内障首先要知道其成因。那么什么是白内障呢?大家从电视广告、报纸等宣传媒体已有了模糊的概念。人的晶状体像一个透明的双凸透镜,光线透过它在视网膜上汇聚,这样人们就可以看见外界的世界了。而当晶状体老化、遗传、外伤、日光损伤、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晶状体囊膜破坏或使其渗透性增加,失去屏障作用或者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其主要成分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失去原来的透明性,而这种晶状体的混浊就称为白内障。

  白内障按其病因不同分为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后发性等数种类型。老年性白内障原是指55岁以上的白内障患者,而现在随着患病年龄的年轻化,55岁以下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因此,老年性白内障目前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其病因较为复杂,是许多综合因素的结果,关于白内障形成的病因共有巯基理论学说、醌体学说、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学说,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离子转运障碍,自由基损伤7种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是蛋白质的变性,不溶性蛋白,钠和钙等含量的增加,钾及维生素C减少和谷胱甘肽的缺乏。晶状体蛋白中的85%为水溶性白蛋白,水溶性白蛋白可以转变为不溶性蛋白,就好比鸡蛋清煮熟变成了鸡蛋白,年龄越大不溶性蛋白含量越多;另外维生素C缺乏,晶状体PH值的改变以及一些有毒物质渗入晶状体都可引起晶状体蛋白的变性,产生混浊。对于老年人来说,晶状体氧化损伤是白内障形成的最初因素,白内障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饮酒过量,吸烟过多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先天性白内障有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内生性原因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具有遗传性;外生性的原因是指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所造成的损害,如母亲在妊娠前期6个月内患有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以及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是由眼部本身疾病引起,如虹膜炎,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高度近视等,外伤性白内障包括机械性、辐射性、电击性。代谢障碍性白内障临床多为糖尿病诱发,糖尿病时葡萄糖增多,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不能透过晶状体囊膜,在晶状体内大量积聚,使晶状体渗透压增加吸收水分,纤维肿胀变性导致混浊。

  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其分期

  所有白内障中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过去称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最高,最为普遍。按其性质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膜下3类;其中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进程分为① 初发期 ② 膨胀期 ③ 成熟期 ④ 过熟期。 从初期到成熟期可经过不同的时间,数年至数十年不等,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不同,其中一、二期主要为晶状体吸收水分所致,是用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期。

  3.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⑴视力减退:由于晶状体由透明变混浊,所以根据混浊轻重视力有不同程度减退。

  ⑵近视:由于晶状体吸收水分时体积增加,屈光力增加变为近视,原有的老视减轻,原有的近视屈光度增加,有些病人常需要经常更换镜片。

  ⑶单眼复视或多视:因晶状体纤维肿胀和断裂,屈光力改变,尤其是核性白内障,核的屈光力明显改变有棱镜的作用,所以在看月光或看灯时,可出现重影或多视。此外还可出现飞蚊症、虹视、畏光、炫目等。

  ⒋药物及针灸等能治疗白内障吗?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白内障的成因及皮质性白内障的分期,大家对白内障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药物及针灸治疗白内障效果如何呢?根据白内障形成的理论,人们研制了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如谷胱甘肽制剂、防止晶状体蛋白变性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卡他林、白内停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有很好的疗效。中药制剂障翳散眼液及针灸疗法对早期白内障的治疗,延缓其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但不论何种剂型的药物,一旦晶状体蛋白发生了变性,也就象鸡蛋清变为了鸡蛋白,任何药物都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用药物是不能将变性的蛋白还原为蛋清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摘除白内障,用透明的人造晶体代替混浊变性的晶状体。

  ⒌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

  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属于一种改良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由美国眼科医师Kelman于1967年首先采用,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晶体制造工艺的不断更新,目前白内障手术越来越多的采用超声乳化治疗,因此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最为普遍及先进的白内障摘除手术,手术熟练者其手术时间仅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切口仅为3.5mm甚至更小,目前部分地区还在使用的现代囊外摘除术及与超声乳化同步进行与目前仍在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其切口更小,散光更小,闭合更好,恢复更快,更有利于折叠型人工晶体的植入。当然超声乳化手术也有它的局限性,如超声乳化仪器及配套设备较昂贵,手术者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培训的周期比较长,患者晶状体核的硬度最好为四级以下,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产生。

医院动态

更多 >

国内知名肝病专家袁平戈教授来我院讲学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推进中,为提高医生技术创新和论文写作水平 ,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5月23日下午,应我院邀请,国内知名肝病专家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袁平戈教授为医护人员讲述了一堂十分受用的医学论文撰写课。医学论文是将医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的一项新技术或新方法以及对药物作用的评价。它的准确、可靠、真实为今后的临床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医学论文的撰写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壮大的重要标志。我院邀请袁教授对如何书写好医学论文进行讲解,目的是让我们的医生了解医学前沿知识,激发潜质,抓新颖点,在工作中结合实践经验不断创新,使医院水平得到飞速提升,从而更好的应用于患者。 此次讲课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好多医生表示通过培训,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撰写思路,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胎儿胎心率正常值男女
郝盼盼
回答: 胎儿胎心率正常值通常为110-160次/分,与胎儿性别无明确关联。胎心率监测主要用于评估胎儿宫内状态,异常波动可能提示缺氧、脐带受压或母体因素等,需结合胎动、超声等综合判断。 胎心率是产前监护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多普勒超声或胎心监护仪可实时记录。正常胎心呈现基线变异,即每分钟有6-25次的微小波动,这种变异性反映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妊娠20周前胎心率偏快,可达160-180次/分,随孕周增加逐渐下降至稳定范围。若持续超过160次/分称为胎心过速,可能由母体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胎儿感染引起;低于110次/分则为胎心过缓,常见于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心脏传导异常或母体低血压等情况。胎心监护需在静息状态下进行,避免母体活动或情绪激动干扰结果。 民间有胎心率快慢预测胎儿性别的说法,但现代医学证实二者无统计学关联。胎儿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胎心率受自主神经调控,两者属于不同生理系统。胎心率异常时,医生会建议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进行生物物理评分或超声血流检测。孕晚期每天定时数胎动,配合电子胎心监护,能更有效评估胎儿安危。 孕妇应保持规律产检,妊娠28周后每周进行胎心监护。避免长时间仰卧位,侧卧可改善胎盘供血。注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控制咖啡因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00毫克。如发现胎动明显减少或胎心持续异常,须立即就医排查原因。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