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中医院

多科协力挽救见义勇为伤员徐建聪

时间:2014-08-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随着佛山电视台主办的“爱佛山冻起来”——千人冰桶挑战公益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救他人被撞受重伤的高明市民徐建聪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强热线爱心基金以及企业、市民纷纷为他伸出援手。作为经治医疗机构,佛山市中医院集各科之长全力救治伤员,以优质的医疗技术使这位见义勇为的患者起死回生并逐渐康复。

  8月26日医院党办、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专门探望了现在外一科接受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徐建聪,向科主任陶世明副主任医师了解其伤情的进展,指导患者相关功能锻炼及饮食调理等注意事项,祝愿这位佛山好人能早日重新站起来。徐建聪及妻子感谢医院的精心医治,表示将积极配合医嘱,不辜负热心各界的期望,顽强对抗病痛。

  为救他人被撞重伤

  今年46岁徐建聪是家里的顶梁柱,从事水果档口生意的他于7月27日凌晨4时许,冒着瓢泼大雨毫不犹豫地走到马路上抢救前方因车祸而卡在驾驶室的伤者,由于天黑及大雨的影响,自己则不幸又被后面飞速驶过的小货车撞飞,全身多处疼痛出血,经九江医院初步处理后马上被转送到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市中医院“绿色通道”立即开启,因病情危重,他马上被收入重症医学科,经检查后诊断为:多发性及粉碎性骨盆骨折、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盆腔内及腹膜后血肿、腰椎及尾骨多处骨折等。诊断的具体疾病名称列出了长长一大串,可以说全身被高速行驶的小货车撞至散了架一样,多处骨折及挫裂伤,而且体内出血仍在继续,伤情极为凶险。

  ICU助他勇闯鬼门关

  徐建聪入住ICU后马上得到医院的高度重视,ICU当即完善相关检查,并请脊柱骨科、关节骨科、放射介入科、颅脑外科进行会诊,指导专科治疗。治疗上予补液抗休克、输血、止血、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入院后徐建聪的血红蛋白持续下降,为了有效止血7月27日晚他被紧急送介入室行介入治疗,对双侧髂内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进行栓塞。由于患者还合并有双肺水肿以及脂肪肝、胆石症等多种基础疾病,使整个治疗难度加大,ICU其后又邀请了肝科进行会诊并对症治疗。在各科的共同配合和ICU医护的精心救治下,徐建聪一步步从鬼门头走出来了,至7月31日他开始尝试间断脱机治疗,8月3日出血逐渐减少,其后停用止血药,并拔除气管插管,于8月6日转至骨十科进行专科治疗。

  多科接力康复理想

  虽然徐建聪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并已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其后的治疗因伤情复杂,仍不容大意。骨十科在治疗上采取中医中药辨证以及骨折三期辨证为则,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本院制剂去伤片、三七化瘀口服液等,外敷黄水纱,持续治疗后伤口逐渐消肿。

  为了更好地治疗腹壁血肿,经请外科会诊后,8月21日徐建聪转入外一科,于24日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左腹壁至左大腿下段血肿切排、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负压封闭引流物通畅,疗效明显。

  经过多科的接力救治,目前徐建聪在外一科康复顺利,腹部已无明显包块、血肿,骨折多处已作支架固定,虽然只能卧床,但已能自行进行有限的床上功能锻炼,以促进受损的神经以及肌腱功能恢复。而骨十科的卢绍?医生多次参与会诊,对其康复状况表示满意。

  徐建聪一家对医务人员的精心救治感激不尽,表示会努力配合治疗,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宣传科/文 冯灿/摄影)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麻风村开展义诊慰问活动

关爱麻风,情系潭山 8月30日,市卫计局团工委组织卫计系统青年志愿者到高明区潭山康复新村开展“关爱麻风,情系潭山”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我院的青年医生吴日钊、刘晓霞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此次志愿者活动。 提起麻风病,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确实“麻风病”曾经是高致命传染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80年代已研制出高效治愈的药物,麻风病已能治愈且国家无偿发放。虽然麻风病患者经已治愈,但在康复者身上所造成的残肢和溃烂等后遗症的惨状仍会持续终生,他们常因残疾而受到歧视、偏见,甚至会被隔离而无家可归,只能呆在康复治疗所。在高明-潭山新村就生活着这样一群麻风病康复者,目前村里主要以老人为主,平均年龄约70岁。虽然潭山康复新村的老人们经过治疗都已经病愈,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或毁容,大部分人丧失劳动能力,因而难以重返社会和家庭。他们靠国家的低保补助,在这山林里继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适逢中秋节临近,志愿者们带来大米、食油等慰问品,还带来了一盒盒的月饼,提前与村民们度过一个人圆月圆的中秋佳节。年轻的医务人员还为村民提供现场医学咨询和诊治,他们耐心地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对有需要的患者还送上了我院的特色制剂清香止痛霜、李广海跌打膏。志愿者们充满关爱地和村民们聊天谈心,还精心准备了文娱节目,让整个村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活动持续到下午5点多才结束,尽管忙碌了一天,但是能为当地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一点帮助,带来一点快乐,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感到了付出与奉献的快乐。 近年,随着众多志愿者活动在村子的开展,潭村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潭山康复新村正在一步步走向公众,走向社会,逐渐消除外界的歧视。(吴日钊)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