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镜下治疗 小创伤解决大问题??记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潘宏年

时间:2014-03-0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潘宏年在为患者做胃镜检查近年来,随着临床内镜技术发展,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潘宏年积极探索胆管结石内镜下介入治疗的新方法。

  该科室组织开展的《胆总管结石经内镜下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研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不用开腹,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一项技术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该院消化内科自2005年以来,通过不断技术革新,已开展了多项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还包括胆漏的引流处理、乳头狭窄的扩张、梗阻性黄疸的支架治疗等,已治愈几百余例病人,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年8月,市民李先生因腹痛住院,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胆总管多发性结石伴梗阻。

  患者已79岁,有严重心脏疾病,手术的难度非常大。

  “手术中,发现患者有乳头旁憩室,结合胆道气囊扩张,使用碎石网篮先将大结石碎石后,分次取石,患者术后病情稳定,1周后痊愈出院。”对于这个特殊的病例,潘宏年记忆犹新。

  内镜下介入治胆管结石,其优势在于无需开腹,比外科手术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减少治疗费用。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高难度的内镜诊疗技术,通俗些说,就是通过内镜下微创方法,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及胆管扩张等治疗胆总管结石,及多种胆胰等疾病。

  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全省较早开展该项技术,2012年8月初成立安徽省消化内镜ERCP学组,潘宏年当选为首届省ERCP学组委员,该院消化内镜水平受到省内同行的肯定。2013年,该科室自主选题开展的《胆总管结石经内镜下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研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内镜下微创手段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作为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潘宏年不仅负责本科室的重大手术,还定期上专家门诊,遇上高峰时,一天看40-50个病人也是常有的事。

  潘宏年说:“医生这个职业有种魔力,虽然每天工作很累,但当看到病人健康出院,心里就会很愉快,所有的劳累也就不算什么了。”

  去年5月,该病区收治了一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张老太,老人家病人身体条件差又不能做外科手术。入院前1天,张老太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量呕吐鲜血,每次量约500ml,伴有头晕、心慌、乏力。

  潘宏年顶着巨大压力,为张老太成功实施经胃镜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他过硬的技术和医德,也受到病人和家属的称赞。

  “做医生压力很大,付出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当看到病人康复,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潘宏年说。

  目前,该科内镜下微创手段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开展了肠道支架介入治疗、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硬化注射治疗、内镜下化疗粒子植入等技术。

  潘宏年说:“对于晚期胰腺癌、胆管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也可以通过ERCP放置塑料或金属支架进行内引流,既可解决胆道梗阻的问题,又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每次做手术都要冒着接触射线的危险对于消化科医生来讲,ERCP是一项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最难的“技术活”。

  潘宏年拿起检查室挂着的厚厚的铅衣给记者看,它至少有二、三十斤重,沉得一只手完全拎不动。

  作为医生,每次做手术都要冒着接触射线的危险。

  因为,ERCP是在X射线下进行的微创手术,医生必须穿着厚重的铅衣,最长的时候一台手术要站几个小时,夏天前身后背都被汗水捂得湿淋淋的。

  尽管这样防护,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做了一段时间后,出现脱发、白细胞下降的现象。

  “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是医生必须付出的代价。”潘宏年说。

  有了ERCP,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大多不用做开腹手术了,这是微创技术。在他看来,这种治愈病人后带来的成就感,是辛勤付出后的最好回报。

  谈及科室的规划,潘宏年说,他将鼓励更多的医生参与新技术学习与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科室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省内外相关的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用最好的技术,服务广大患者。(文/《新周报》记者 皮正莉  图/崔应江)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