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我院进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

时间:2013-08-0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西非国家流行,WHO已将此次疫情定位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卫计委7月31日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8月7日下午,根据市卫计委和医院部署,院感科参与了埃博拉出血热相关培训。本次培训由院感科刘跃进主任主讲,刘主任从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及职业防护、医疗废物处置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培训,目的是在救治过程中做好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防止医院感染。本次培训共有医疗、护理、特检及药剂科等相关部门及科室 95位医务人员人参加。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静脉输液小组活动

7月16日下午静脉输液小组在我院六楼电教室开展了2014年第二次输液小组活动。来自全院的临床科室输液小组联络员、护士长、护理骨干共计10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科护士长李晔主持,护理部副主任邢丽群参加。 为了深度贯彻落实由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11月14日发布,2014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士长董先芳结合实践经验,分别从静脉输液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不良反应等方面逐条解读了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护士长张秀珍结合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了《药物pH值、渗透压对静脉的影响》,详细阐述了临床常用药物的pH值、渗透压,以及常用药物的最佳和禁忌配伍,特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临床药物使用知识。 会后大家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关于静脉输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静脉留置针的规范封管、输血器、输液器的更换时间、静脉输液的皮肤消毒等,并对如何减轻静脉输液患者的疼痛进行了经验交流。 通过此次活动,使全院护理人员掌握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实施要求及药物使用相关知识,以规范护理行为,保障医疗安全,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董先芳解读《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张秀珍讲解《药物pH值、渗透压对静脉的影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应性淋巴结是什么
张英泽
回答: 反应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因感染、炎症或免疫刺激出现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应答反应。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其他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性咽炎可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发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钙化,伴随低热和盗汗。EB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并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2、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刺激淋巴结免疫活性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持续肿大,伴随关节疼痛和蝶形红斑。干燥综合征可引发腮腺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3、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或转移癌可导致淋巴结病理性增大。霍奇金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随B症状如夜间盗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出现硬质固定包块。诊断需依靠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注射液联合放疗。 4、疫苗接种反应 疫苗抗原刺激可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短暂肿大。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常见腋窝淋巴结反应,表现为接种侧轻度肿痛;卡介苗接种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种反应通常2-3周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5、其他因素 药物超敏反应或不明原因刺激也可引发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药疹;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结增生但无明确病因。这类情况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淋巴结超声随访观察,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超声或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后出现淋巴结反应可局部热敷缓解不适。 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