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眼科医院

我科学家发现“夜盲症”新致病基因

时间:2014-04-3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禾)浙江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248例散发或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首次发现了引起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高发致病基因——SLC7A14。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上。

  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鸡盲眼”,是眼科中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病,是导致成年人中途失明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预计有多达50万—120万名患者。患者主要症状为夜间视物不清、视野范围变小;随病情发展,白天视力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失明。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明显症状的一般集中在30—40岁年龄层。

  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温州医科大学教授金子兵说,目前已发现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有70多个,对此的精确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大难题,其基因诊断也是当前急需突破的科研重点。温州医科大学科研人员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在患者中成功找到一个全新致病基因——SLC7A14,并通过对数百例患者筛查后再次发现4例同类基因热点突变。在针对基因突变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斑马鱼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等技术途径,详细验证了新型致病基因,并明确揭示了该基因突变可引起视网膜色素变性,进而严重影响视觉功能。该研究全部在温医大完成,学校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

  据悉,多年来,温医大科研人员在学校附属眼视光医院率先开展了视网膜色素变性门诊(遗传眼病专科),并取得较好疗效。此次揭示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键致病基因,并通过生物学技术系统分析了基因突变的功能,为该病的临床精确诊断、基因治疗和药物干预等奠定了基础。由于该基因引起的疾病十分严重且发病较早,已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新到岗护士统一接受培训

为使新入职护士尽快熟悉和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8月8号下午,医院2014年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全院15名新入职护士参加了培训。我院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张怡琳代表医院向新入职护士表示了欢迎,并向新入职护士提出了殷切希望,她要求全体新进人员要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在与医院共同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张怡琳主任同时向全体新入职护士讲解了护理职业道德和护理安全教育,宁娜副护士长讲解了医院感染及自我防护和护患沟通等内容。培训期间,护理部还针对心肺复苏、静脉输液、无菌操作等临床常用的各项专业技能操作,采用现场演示和观看示教片的形式分组进行专题培训。通过此次培训,将帮助新进护理人员更加深对医院的了解和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为巩固新职工培训成效,培训结束后还进行了培训考试和入职宣誓仪式。   岗前培训是让新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的重要一步。通过培训,新入职护士表示更加热爱护理工作,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为护理事业和医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糖尿病引起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
袁晓勇
回答: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受损部分情况下可以恢复,但恢复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分为可逆性早期病变和不可逆性晚期病变。 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或温度觉异常,此时通过严格控糖、营养神经代谢治疗及改善微循环,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逐渐恢复。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硫辛酸注射液、依帕司他片等神经营养修复药物,配合血糖监测和饮食运动管理,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便秘、排尿困难,需针对症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或调节膀胱功能的药物。 当神经损伤已导致髓鞘结构破坏或轴突变性时,如出现足部溃疡、肌肉萎缩等严重病变,此时神经功能恢复较为困难。长期未控制的血糖会持续损害神经血管,即使后期强化治疗也难以完全逆转。对于痛性神经病变,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可缓解疼痛但无法修复神经结构。部分患者需通过电生理治疗或手术减压改善症状。 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神经病变筛查,包括10克尼龙丝触觉检查、振动觉测试等。日常需保持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避免赤足行走防止足部损伤,出现伤口感染及时就医。维生素B12缺乏者需补充甲钴胺,戒烟限酒以改善神经血供。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时需同步控制,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对神经的二次伤害。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