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院介绍 Hospital about us

基本资料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综合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

医院医保:

特色科室:心血管、血液、神经内科

预约挂号
医院介绍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位于风景独秀的南岳山下,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医院,医院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宗旨,不断提升医疗、科研和管理水平,努力朝着附属医院的目标前进。医院始建于1951年,至今已有68年历史,1997年是医院发展的分水岭,1997年以前,医院先后为湖南省干部疗养院和湖南省结核病防治医院,一直以康复疗养和结核病专科为主。1997年底,省卫生厅成建制把医院划拨到衡阳医学院,作为其教学医院。2010年9月,根据省卫生厅区域资源整合的统一部署,医院和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南岳分院(原415南岳分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六十余年的历史演绎中,医院历任领导,励精图治,谋求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医院现有在职职工4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5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149人,人才梯队合理。目前医院有两个院区,本院占地面积206亩,分院193亩,房屋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医疗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450张。设备先进。拥有1.5T磁共振、64排CT、数字胃肠X光机、中型C臂机、四维彩超、彩色B超、脑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透机、Leep刀、钬激光、腹腔镜、椎间孔镜、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拥有1500平方洁净手术部和内镜诊疗中心。科室齐全。医院设有急诊科、门诊部、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肾内科、儿科、感染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医学影像中心、特检科、检验科、病理科、院前急救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内窥镜诊疗中心、供应室等多个临床医技科室。专业特色:形成区域性特色的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妇科、儿科等学科,外科系统技术力量强,住院病人增幅大。创伤骨科、脊柱外科的微创手术受患者信赖,DSA介入诊疗技术、腹腔镜手术,年手术量大,重症监护室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高。医院开展的舒适化医疗,包括术后镇痛,无痛胃镜、肠镜,无痛分娩及无痛人流等业务,在大衡山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结核科有60多年的结核病治疗史,诊治经验丰富。支持系统:随叫随到的院前急救系统,功能齐全的重症医学科,能及时处理各种急危重症,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住院大楼拥有VIP套房、配有中央空调、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太阳能空气能热水、中央空调热水供应系统。电子监视系统、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医院秉承“惜缘倡和、悟道精术”的院训,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学习氛围浓厚,力争把医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专家介绍

颜亚平,男,1962年4月出生,院长,湖南省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医院管理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现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擅长普外科、创伤外科,对肝胆、胃肠外科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柏完,男,内科副主任医师,内科学科带头人。擅长呼吸内科。 蔡建平,女,儿科副主任医师。专长: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李柏完,男,1961年10月出生,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湖南省呼吸学会委员,省结核学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1989年在湘雅二医院工作,擅长呼吸内科及内科疑难杂症,对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 陈泰祥,男,1963年8月出生,党委副书记,外二科主任,1984年毕业于现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骨、神经外科,开展的断肢、断指再植、人工关节置换、脊柱外科等手术在湘南地区具有领先地位。 王元星,男, 1964年1月出生,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湖南省心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擅长普胸外科和心脏外科。 王岳林,男,1965年11月出生,院长助理兼大内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现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擅长心血管内科,对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特色,在诊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刘书利,男,1958年8月出生,结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防痨专家,1982年毕业于现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对结核病和难治性结核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旷义炳,男,1951年10月出生,副主任医师,1972年毕业于现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擅长普外科,尤其对甲状腺、肝、胆、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有较高造诣。 杨许平,男,1968年8月出生,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专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蔡建平,女,1960年6月出生,科教科科长,儿科副主任医师,专长: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付善国,男,1962年8月出生,主任医师,医务科科长,1984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先后进修于北京、上海等地,曾获核工业部科研成果三等奖,是核工业部破格提拔的高级医疗技术人员,擅长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治抢救,对内镜下诊治胃、肺部疾病经验丰富。 胡承光,男,1967年12月出生,副主任医师,大外科主任,1991年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曾在苏州等地进修,擅长普外、骨外疾病的诊治,对肝胆、胃肠外科的诊治经验丰富。 李美云,女,1969年11月出生,副主任医师,CT室副主任,专长:CT扫描及检查。 李 科,男,1967年12月出生,内科副主任医师,专攻呼吸内科,擅长对肺心病及其它肺部疾病的诊治。 刘国庆,男,1955年5月出生,内二科主任,内科主治医师,专长:消化、肾脏、内分泌、呼吸疾病。 黄 义,男,1967年8月出生,内二科副主任,中西结合主治医师,专长:糖尿病、肾病,能熟练开展血液透析术。 曹丽君,女,1974年11月出生,内一科副主任,内科主治医师,专长:心血管、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胡双武,女,1969年5月出生,内科主治医师, 2005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专长: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 刘建业,男,1957年4月出生,结核科副主任,内科主治医师,在难治性结核病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谢桂香,女,1959年6月出生,麻醉科主任,麻醉科主治医师,专长:麻醉、疼痛治疗。 王又保,男,1963年3月出生,外一科副主任,外科主治医师,擅长甲状腺、乳腺及腹腔肿瘤,曾在省肿瘤医院深造。 凌 伟,男,1966年2月出生,医务科副科长,外科主治医师,擅长普外科疾病的诊治。 李继红,男,1971年1月出生,外二科副主任,外科主治医师,擅长普胸外科和心脏外科。 阳丽君,女,1963年4月出生,妇产科副主任,妇产科主治医师。擅长妇产科肿瘤,能熟练开展妇科和产科等手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
周小凤
回答: 新生儿溶血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主要分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和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两类。该病可能由母婴血型抗原差异、胎盘屏障异常、抗体滴度过高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母婴ABO血型不合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红细胞破坏。常见于O型血母亲分娩A型或B型血新生儿。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部分伴有轻度贫血。治疗需根据黄疸程度选择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 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产生抗D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多发生于第二次妊娠。临床表现较ABO溶血更严重,可能出现胎儿水肿、重度贫血甚至死胎。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和胆红素水平,严重者需输注Rh阴性红细胞或实施换血治疗。 3、发病机制 溶血发生需满足三个条件:胎儿红细胞抗原为母体所缺乏、母体产生相应IgG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吞噬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溶解,释放血红蛋白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 4、诊断方法 产前诊断包括母体抗体筛查、羊水胆红素检测和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产后诊断依据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需结合母婴血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注意与生理性黄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鉴别。 5、预防措施 Rh阴性孕妇在妊娠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致敏。ABO溶血无特效预防手段,高危孕妇应加强产前监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需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提倡早期足量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儿溶血患儿护理需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低体温加重酸中毒。母乳喂养无须中断但需增加喂养频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吸吮力及大小便颜色。出院后遵医嘱复查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贫血明显者可补充铁剂。家长应学会识别黄疸加重迹象,发现皮肤黄染范围扩大或嗜睡拒奶等情况需立即返院诊治。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