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介绍 Hospital about us

基本资料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综合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

医院医保:

特色科室: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妇产科

预约挂号
医院介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为国家卫生应急医疗移动救治中心和安徽省紧急医疗救治基地。医院前身为上海东南医学院附属东南医院,创办于1926年。1949年内迁至安徽怀远县,1952年迁至合肥市。1993年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连续九年入围中国最佳医院百强榜,综合实力稳居安徽省前茅。目前,医院共开放床位4825张,其中本部开放床位2825张,设临床科室41个,医技科室19个,临床教研室26个。年门诊量约422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19.2万人次,年手术约9.82万台次,年教学工作量约1.7万学时,留学生教学约1100学时,年接收实习生、进修医生1000多人。高新院区占地面积200亩、开放床位2000张,配置安徽省首台专业医疗救援直升机,全面提升医院的危急重症移动救治处置能力。医院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科学和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学位点覆盖所有的临床科室。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6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医院拥有“疑难重症皮肤病协同创新中心”、“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学科综合实力位列全球前1%。医院拥有博士生导师100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家870余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20多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皖江学者3人,一级主任医师30人,省厅以上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100余人,“江淮名医”44人,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省级以上医学学术团体负责人60多人,人才实力位居安徽省医疗机构第一。医院坚持科教兴院战略,银屑病的遗传学研究和红斑狼疮基因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医院拥有安徽省唯一一台手术机器人,目前机器人手术已经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广泛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增合肥市首台骨科机器人,机器人家族不断壮大。3D腹腔镜手术技术、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循环和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脑血管介入治疗、胸腔镜和腹腔镜微创手术、自体、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电子耳蜗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等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肝肾联合移植、婴幼儿肾脏捐献移植等复杂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烧伤、微粒皮移植、角膜移植术、颅底肿瘤临床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省内领先地位。医院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医院每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60余项,每年培训近万人,为基层医院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医院充分发挥国家卫计委远程医学项目,与基层医院实现互联互通,方便基层群众共享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近年来,医院承担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等科研课题2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数十项。每年发表SCI收录论文330余篇,主编和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0余部。医院主办5种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肝胆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临床眼科杂志》、《临床护理杂志》、《临床肺科杂志》。医院与美国、荷兰、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医院近年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援外先进集体、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人文爱心医院等多项荣誉。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参加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会议

2014年7月17至18日,由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计委、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4家医疗机构、2家生产企业、9个市的药监管局和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和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院副院长金小干率物资设备处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大会对全省16家“安徽省医疗器械监测哨点单位”进行授牌,我院作为哨点单位之一,由金小干副院长代表医院签订了责任书。大会传达了《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的通知》,下达了今年我省承担对营养泵、阴道扩张器、低频电磁综合治疗机和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器等四个品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任务。最后,由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重点品种监测工作进行业务培训。 本次大会的召开,使我院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人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对我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采、上报和撰写分析报告等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物资设备处 谢申菊 王晓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期宫颈息肉出血到生怎么办
冷启刚
回答: 孕期宫颈息肉出血到生可通过定期产检、药物止血、手术切除、卧床休息、调整饮食等方式处理。宫颈息肉出血可能与激素变化、慢性炎症、局部刺激、血管增生、宫颈损伤等因素有关。 1、定期产检 孕期宫颈息肉出血需加强产检频率,通过妇科检查评估息肉大小及出血量。医生可能建议每2-4周进行阴道镜检查或超声监测胎儿状况。若出血伴随宫缩或腹痛,需立即就医排除早产风险。记录出血颜色和量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进展。 2、药物止血 对于轻度出血,医生可能开具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药物稳定内膜。严重出血时可短期使用氨甲环酸片止血,但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所有药物使用需权衡胎儿安全性,禁止自行服用止血类药物。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皮疹或头晕等不良反应。 3、手术切除 若息肉直径超过3厘米或持续大量出血,孕中期可考虑宫颈息肉摘除术。手术采用局部麻醉,使用电凝刀或冷刀锥切去除病灶。术后需预防性使用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防止感染。该操作存在诱发宫缩风险,需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院进行。 4、卧床休息 出血期间应减少站立时间,采取左侧卧位改善子宫供血。避免提重物、深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禁止性生活及阴道冲洗。使用护垫而非卫生棉条监测出血量,如每小时浸透一片护垫需急诊处理。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可降低继发感染概率。 5、调整饮食 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元素食物预防贫血,每日保证60克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但需控制柑橘类水果摄入量避免刺激胃肠。限制辛辣、酒精及腌制食品,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维持血液循环。 孕期宫颈息肉出血需持续监测至分娩,产后6周应复查宫颈恢复情况。分娩时若息肉阻塞产道可能需侧切助产,剖宫产术中可同步处理息肉。哺乳期治疗需选择不影响乳汁的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建议准备待产包时加入夜用卫生巾和产褥垫应对突发出血,出现血块或组织物排出需保留样本送检。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应激性出血,可通过孕妇瑜伽或冥想缓解焦虑。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