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内科 (共27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医三院消化科1958年建院以来,消化科一直以专科小组的形式进行医教研工作,85年创建消化科,并在郑芝田、李益农、林三仁等国内著名专家的领导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我科共有病房、门诊、急诊、内镜室、X线室、和实验室等6部分。其中实验室包括病理室、细胞室、生化室、生理室、免疫室。1985年又经北医批准成立北京医科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这些组成确立了消化科的组织和领导形式,标志着消化科已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诊疗和科研体系。

北医三院消化科新诊疗法的创立及应用包括我科于1992年首先对于小于2cm直径粘膜层早期胃癌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为国内首创。对于小于2cm直径的胃粘膜下肿瘤行内镜下切除成功,也为国内率先开展,内镜下胃造瘘术已获成功,为国内领先。血清及胃液自发荧光光谱诊断消化道肿瘤,敏感性已达90%,特异性已达到85%,并经1000例患者验证,在实验室方法诊断胃癌发面开创了新途径。

北医三院消化科常规诊疗方法的应用技术有急诊胃镜检查,各种治疗内镜技术如胃肠道息肉切除术、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食道静脉曲张硬化治疗、胃肠道狭窄扩张术、异物钳取;ERCP+EST;近年来又开展了胶囊内镜,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手段。各种肿瘤抗原的检查如CA199、CA125、CEA、PCR技术的临床应用,如乙肝病毒的检测;胃肠道粘膜活检病理检查;碳13尿素呼吸试验等。

北医三院消化科现任主任周丽雅教授,全科共计41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5人,副研究员1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或助理研究员11人,承担医疗、教学以及临床科研工作。

北医三院消化科1980年,我科率先引进日本先进技术-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并在我国推广应用,使我国X线胃肠道诊断技术得到大大提高。溃疡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临床研究属国内领先,在这一基础上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相关胃疾患的研究,特别是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正在深入中,并获得国际多项合作研究项目,目前这一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47.1%,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并于1991年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1992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

北医三院消化科2006年,内镜室建筑面积增至600余m2。2007年,在富士能公司投资基础上,消化科成立内镜培训中心,成为全国消化医师正规内镜培训基地。目前内镜室拥有以下先进设备:电子内镜主机,Doppler电子超声胃镜(环扫、扇扫、小探头),胶囊内镜,电子双气囊小肠镜,新型电子结肠镜,新型电子十二指肠镜,内镜超声微探头,超细经鼻胃镜,电子放大内镜+FICE系统。消化科病理室拥有Nikon80i显微镜,Nikon SMZ1500实体显微镜等。消化科胃肠造影室则拥有东芝数字胃肠X光机的先进设备。

北医三院消化科2007年消化科与普外、肿瘤科联合建立消化系统肿瘤诊治中心,为更好对肿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提供了平台。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2014年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会

9月11日下午,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我院召开2014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我院院长乔杰,副院长刘晓光、高炜,纪委书记刘东明等出席,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招生工作组专家、医院教学评估专家、各科室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班主任、教育处工作人员、获表彰的教师等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曾辉主持。 乔杰院长首先致辞。乔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祝医院所有教师节日快乐,并对教师们为医院人才培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乔院长从今年北医迎新会谈到了到自己刚入医学院时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学习工作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她说朴实的行为承载着“厚道”的精神,从学生成长为教师,我们要继续传承。她通过运动医学科杨渝平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集体和个人付出与收获为例,指出北医三院精神正是融化在类似的一件件事情中。同时,乔院长也强调了住院医师基地培养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学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正是有大家的无私奉献,三院才取得今天的好成绩。 随后,进行了教师节表彰及颁奖典礼。高炜副院长宣读了各类获表彰人员名单,与会领导和专家为获奖集体和教师颁奖。 接着,毛节明教授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问题及建议”的报告,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团队奖”的骨科副主任宋纯理作了“培养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学科”报告。毛节明教授通过分析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在住院医师培养方面,老师要带好作风,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注意细节;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好各级查房同,使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要关心住院医师的成长。宋纯理介绍了骨科在医师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 王宪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此次颁奖、邀请老专家分析问题、优秀科室介绍经验相结合的会议形式,肯定了我院在教学工作中踏实的作风及取得的成绩。她说,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北医三院多年来重视质量监督,重视转科学生的细节教育,难能可贵,相信这些做法会给北医的教育和三院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王宪还就北医五年教改及北大教学政策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她代表医学部领导感谢我院老师发扬北医“严谨、求实、厚道”的传统,把学生们培养成优秀的医疗人才。 附:北医三院2014年教师节表彰院内获奖名单 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度教学优秀科室 一等奖:心血管内科 二等奖:运动医学研究所、普通外科、骨科 三等奖:放射科、消化科、妇产科、麻醉科、呼吸科 二、北医三院2014年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一等奖:盖晓燕(呼吸内科) 二等奖:杜兰芳(急诊科)、张娟(儿科) 三等奖:胡凯(血液内科)、吴奉梁(骨科)、李磊(普通外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夏天脚上长水泡怎么预防
聂小娟
回答: 夏天脚上长水泡可通过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气鞋袜、避免长时间摩擦、及时处理真菌感染、控制汗液分泌等方式预防。水泡多由汗液积聚、真菌感染或摩擦刺激引起,可能伴随瘙痒或疼痛。 1、保持足部干燥 夏季出汗增多易导致足部潮湿,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洗双脚后彻底擦干,尤其注意趾缝部位。可选用吸湿性强的棉质毛巾擦拭,避免残留水分。若需长时间穿鞋,可随身携带吸汗粉或更换备用袜子。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真菌,增加水泡发生概率。 2、穿透气鞋袜 选择网面运动鞋或真皮材质鞋子,避免合成革等不透气材料。袜子优先含棉量超过70%的浅色薄款,化纤混纺袜可能加剧闷热。户外活动时可选择五趾袜减少摩擦,夜间休息时可赤足促进通风。鞋袜每日更换清洗,阳光下暴晒有助于杀菌。 3、避免长时间摩擦 新鞋穿着前用防磨贴保护脚跟、足弓等易摩擦部位,徒步时提前在足部涂抹凡士林减少阻力。运动时选择专业跑步袜减少滑动,出现红热感应立即休息检查。儿童活泼好动,家长需检查其鞋子是否合脚,避免因尺寸不当导致反复摩擦。 4、处理真菌感染 足癣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沐浴后确保公共区域消毒。游泳池、健身房等场所需穿防水拖鞋,不与他人共用修甲工具。若出现趾间脱皮、异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引发水泡。 5、控制汗液分泌 多汗症人群可使用含氯化铝的止汗喷雾,睡前涂抹次日清洗。饮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调节代谢。剧烈运动后可用淡盐水泡脚收敛汗腺,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避免刺激。情绪紧张可能加重出汗,可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缓解。 日常可准备无菌针头、碘伏棉签等应急物品,若水泡已形成切勿自行刺破,应用敷料保护后就医。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警惕足部问题,定期检查皮肤状况。选择凉鞋时避免硬质绑带压迫,室内可多穿露趾拖鞋促进空气流通。出现红肿化脓等感染迹象时,须立即至皮肤科就诊。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