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口腔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五官科医院口腔科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建科伊始,口腔科主要是为两科及其它相关科室提供辅助性治疗及会诊工作。由于近年来我科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普及了口腔内科根管治疗及牙周手术技术,开展了包括烤瓷牙、贵金属支架、精密附着体等新的修复治疗及口腔外科门诊手术项目,开创了正畸治疗新领域,使科室整体治疗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主任苏怡的带领下,口腔科引进了新的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最新的齿科材料,严格执行诊疗常规,科室的治疗质量提高显著,赶上并超过了同行业的整体水平,加之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就诊患者的数量在逐年显著增加,病种也在逐年增多,由于以为病人服务为科室经营宗旨,口腔科的临床工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支持和肯定。
  口腔科一贯重视科室管理和人才培养,和医院其他兄弟科室一样,引进了国际知名ISO9001管理体系,并通过了验证,使科室管理日趋完善。独特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全科同志的工作热情,科室形成了团结、互助、钻研的良好风气。目前,口腔科有副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两名,住院医师一名,技师两名,良好的梯队意味着今后良好的发展。在重视科室管理的同时,口腔科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利用各种机会参加专业会议,了解当前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成果并尽快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近年来口腔科多次选送中级以上人员出国、外出进修,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权威杂志、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并有优秀论文入选。 在注重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攻关宣传科的支持下,多人次、多种方式参加口腔科普宣传,在提高全民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中青年学术会议召开

2014年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首次中青年学术会议于7月11日至12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加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发扬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会议注重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重指南解读和临床应用,注重知识普及和专科提高,内容主要围绕嗓音主题展开,邀请了国外嗓音医学专家、全国各地的中医、西医嗓音学方面专家学者作了全面而详尽的报告。 11日晚间,学会常务委员举行了全体常务委员会议,就成立嗓音、眩晕、耳鸣三个专家学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各专家学组的召集人。全体委员会议宣布了增补的委员及青年委员名单,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迟放鲁主任委员鼓励新增补的委员为学会的发展尽心尽力。 12日的大会在迟放鲁主任委员的发言中拉开了序幕,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表孔令青老师,天津市医学会秘书长熊智主任以及天津市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市医学会激光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黄永望教授分别作了重要发言。 12日上午的会议围绕嗓音专题,由来自美国的嗓音医学专家Steve Bielamowicz对现代显微嗓音外科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及展望。张重华教授讲述了老中医工作的建立和研究医药防治声带白斑的临床经验体会。黄永望教授对功能性嗓音疾病的空气动力学评估和矫治作了生动的报告。蒋家琪教授对声带组织的脱水及其双项模型的研究进行了讨论。陈小宁、魏春生、邵骏、庄佩耘等专家分别对干祖望嗓音学说、特色嗓音外科中的声带手术、钬激光治疗咽部疾病探讨、嗓音疾病的评和治疗/嗓音训练进行了介绍与讨论。 下午的会议以中青年专家为主,数位专家学者分别对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中成药在嗓音疾病的合理应用,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玉屏风的临床运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梅核气,内耳共同腔畸形的分类及临床应用,经鼻内镜下鼻眼相关疾病手术,穴位敷贴治疗鼻病的继承与发展,耳蜗血管纹与噪声损伤后的听觉保护,下咽、颈胸段食管多重癌手术方法的选择,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耳鼻咽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针刀刺营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操作规范,中耳炎术后迟发性面瘫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声带瘢痕患者发声及嗓音调节能力空气动力学研究等进行了介绍与讨论。 本届会议参会代表二百余人,规模和质量超过了之前的会议设定。会议筹备组对会议服务、来宾接待、会场布置进行了精心准备和协调,丰富的学术内容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受到参会代表的认同和赞誉。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新生儿睡觉打呼噜一样怎么回事呢
李延忠
回答: 新生儿睡觉打呼噜可能与生理性喉软骨发育不全、鼻腔分泌物堵塞、先天性喉喘鸣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时发出类似打呼噜的声音。可通过调整睡姿、清理鼻腔、补充维生素D等方式缓解。若伴随呼吸暂停或面色青紫需立即就医。 1、喉软骨发育不全 新生儿喉部软骨未完全成熟时,吸气时软组织塌陷可能产生呼噜声。该现象多随月龄增长自行改善,家长需注意喂养时避免呛奶,睡眠时保持侧卧位。若持续超过6个月或出现喂养困难,需排除先天性喉软化症。 2、鼻腔分泌物堵塞 新生儿鼻道狭窄,奶渍、羊水残留或环境干燥易形成鼻痂阻塞气道。家长可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再用婴儿专用吸鼻器轻柔清理。哺乳后竖抱拍嗝10分钟,保持室内湿度50%-60%有助于预防。 3、先天性喉喘鸣 喉部结构异常导致吸气性喘鸣,多在出生后2周内出现,哭闹时加重。轻症可通过钙剂和维生素AD滴剂促进软骨发育,重症如喉蹼、声门下狭窄需喉镜确诊后行喉成形术。此类患儿哺乳时应少量多次,避免平卧位喂养。 4、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完善,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喉炎、毛细支气管炎。除呼噜声外,常伴咳嗽、发热、拒奶等症状。确诊后需住院治疗,可能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5、胃食管反流 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使奶液反流刺激喉部,表现为进食后呼噜声明显。家长应喂奶后保持斜坡卧位30度,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磷酸铝凝胶保护黏膜。反复发作需排除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日常护理需维持环境温度24-26℃,避免包裹过紧压迫胸部。哺乳后1小时内密切观察呼吸状态,记录异常声音频率和持续时间。若呼噜声持续存在或伴随三凹征、血氧饱和度下降,需及时进行电子喉镜和胸部CT检查。母乳喂养母亲应补充足量钙质和维生素D,人工喂养者选择防胀气奶瓶并控制流速。 李延忠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