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血液风湿免疫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学科带头人郝长来院长兼血液风湿免疫科主任,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在血液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化疗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和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等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具有较丰富经验。科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先进临床经验,形成正规系统的治疗体系,在血液病和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已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在承德地区乃至赤峰、凌源等地区享有盛名。现开放床位38张,层流净化病房8张床位。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承担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和教材5部。血液病风湿免疫科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及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遵循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医药费用范围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法,得到承德及其周边地区患者的高度认可,成为他们就诊的第一选择。

诊疗范围:

白细胞疾病: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浆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脾边缘区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疾病: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凝血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抗磷脂综合征、多发性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

各种不明原因导致的长期发热等内科疑难杂症。

科室特色:

病房设施:设有最高级别的垂直净化层流病房,其设施完备性、先进性、科学性达到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为骨髓移植及器官移植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诊断治疗:严格遵循血液疾病和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常规,使疾病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采用多药联合、交替、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大剂量强化巩固治疗,使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缓解率达国内先进水平;随层流病房的使用,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行ATG、AIG、大剂量CTX治疗,大大降低了其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对恶性淋巴瘤采用WHO新分类标准并结合临床分期,采取放疗、化疗、单抗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延长病人生存期;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亦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系统系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进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血液实验室:设有无菌超净台,倒置显微镜(Olympus),全自动CO2培养箱(美国Thermo Forma公司),全自动PCR扩增仪(美国Mj Research),分子杂交仪,凝胶成像系统(Tanon Gis System),Sanyo超低温冰箱,美国Eppendorf高速离心机,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可以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融合基因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监测,对血液病临床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耳朵下面长痘痘是什么原因
聂小娟
回答: 耳朵下面长痘痘可能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痤疮、湿疹、淋巴结炎等因素有关。该症状通常由细菌感染、皮脂分泌过多、过敏反应或局部炎症引起,表现为红肿、疼痛或瘙痒的皮肤凸起。 1、毛囊炎 毛囊炎是毛囊被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耳朵下方皮肤褶皱多且易积汗,可能因清洁不足或刮擦导致细菌侵入。症状为红色丘疹伴脓头,触碰有痛感。治疗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抓挠。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导管阻塞后形成囊肿,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耳周区域。囊肿初期为无痛硬结,继发感染后红肿化脓。可能与油性肤质或激素水平波动有关。未感染时可观察,感染后需切开引流并配合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外涂红霉素软膏。日常需温和清洁,减少油脂堆积。 3、痤疮 痤疮因皮脂分泌旺盛和毛囊角化异常导致,耳下区域皮脂腺密集易发。表现为粉刺或炎性痘痘,严重时有脓疱。与熬夜、高糖饮食相关。可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过氧苯甲酰乳膏或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口服丹参酮胶囊调节油脂。避免挤压,使用无油保湿产品。 4、湿疹 过敏性湿疹可能因接触金属耳饰、洗发水等刺激物诱发。耳下皮肤薄嫩,易出现红斑、丘疹伴渗出或脱屑。治疗需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远离过敏原,洗澡水温不宜过高。 5、淋巴结炎 耳下淋巴结感染时可能表现为局部肿胀硬结,误认为痘痘。多继发于咽喉炎、中耳炎等邻近部位感染。伴随压痛和发热,需血常规检查确认。治疗以阿奇霉素分散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主,配合局部热敷。反复发作需排查结核等慢性感染。 日常需注意耳后及下颌区域的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选择透气材质的围巾和衣领,减少摩擦。饮食上控制辛辣油腻食物,增加维生素B族摄入。若痘痘持续增大、流脓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诊皮肤科或普外科,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自行挤压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尤其面部危险三角区需谨慎处理。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