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医科是医院的老牌科室之一,承担着医院的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任务,现有医护人员23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士7人,拥有病床30张。门诊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肛肠科。该科在医疗工作中突出中医特色,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注重对常见病、多发病、时令病的治疗,在心脑血管病、老年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及内分泌代谢疾病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科各专业各有特色。中医妇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病、子宫肌瘤、宫颈糜烂、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囊肿附件炎、盆腔炎、性病、疑难杂症及经、带、胎、产等疾病;中医男科治疗前列腺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等;中医肛肠科治疗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瘘管等都取得很好疗效。20世纪90年代曾派高年资医师到北京进修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肿瘤,吸取当前国内较先进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常见肿瘤和预防肿瘤复发。21世纪02年再派高年资医师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进修ICU、CCU,该科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综合治疗神经衰弱,颈、肩、腰、腿痛,胆、肾结石,肛肠疾病,胃肠病,慢性结肠炎,均取得满意疗效。几十年来,先后研制了保坤丹、通淋剂、中药灌肠Ⅰ号、Ⅱ号等药物,已在我院广泛应用,经数万例临床观察,在社会上享有很好的声誉。多年来,该科开展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省、厅、市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出版临床医学专著20余本;发表国际、国家、省级学术论文200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预防
李延忠
回答: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病原体感染、调节气压平衡、增强免疫力、及时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等方式预防。该病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原体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 1、保持鼻腔通畅 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减少分泌物堆积,降低咽鼓管阻塞风险。感冒或鼻炎发作时可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等减充血剂缓解鼻塞,但需遵医嘱控制使用周期。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 2、避免病原体感染 流感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儿童群体需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降低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引发的继发性中耳炎概率。哺乳期婴儿宜采用半竖立位喂奶,防止乳汁反流至咽鼓管。 3、调节气压平衡 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急性鼻窦炎期间避免高空飞行或深潜,必要时使用伪麻黄碱片等药物帮助维持中耳压力平衡。游泳时佩戴专业耳塞,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引发炎症扩散。 4、增强免疫力 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食物。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长期熬夜或压力过大会降低黏膜防御功能,建议保持7-8小时睡眠并适当进行正念减压训练。 5、治疗上呼吸道疾病 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炎症,慢性鼻窦炎需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腺样体肥大儿童若出现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需评估是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以解除咽鼓管压迫。 日常需避免频繁掏耳损伤鼓膜,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廓积水。出现持续耳闷、耳鸣或听力减退超过两周时,应进行声导抗测试和耳内镜检查。哺乳期母亲需注意喂养姿势,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半年接受一次耳科保健筛查。急性期可局部热敷促进积液吸收,但禁止自行穿刺鼓室或使用偏方滴耳。 李延忠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