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医院

普外科 (共36位医生)

科室简介

普外科创建于1958年,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何尚志教授,历经半个世纪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总体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外科硕士、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以消化道肿瘤、器官移植、微创外科为特色,整体水准高的强势科室。

普外科分设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移植外科、胰腺外科以及血管外科等专业组,核定床位数160张,年住院病人手术总数近5000例,手术种类涵盖了普外科的所有疾病门类,年门、急诊病人数近7万人次,门诊病人手术总数1300余次。

普外科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外科专家、教授,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各专业学组副组长和委员、《外科年鉴(中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以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在编各级医师4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8名,教授6人,副教授34人,医学博士11人,硕士15人,在职博士生1人,在职硕士生11人。

普外科学科建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卫生部科研基金、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以及卫生局等课题,并获得3项专利,近5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余篇。

普外科是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肝移植定点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师教育培训基地(抗感染专业)、卫生部临床药物实验外科基地、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实习医师的临床实习教学基地。拥有上海市启明星、医苑新星、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新华医院“百人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等各级培养计划人才,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个人、集体称号。

普外科专业医疗特色

肝胆外科:胆道外科是近年来学科水准上升最快的亚专业,相继获得上海是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子课题等资助,强大的基础科研有力地推动了临床的发展,在胆囊癌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建立了明显的特设和优势,从而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制定胆囊(管)癌综合处理的临床规范。配备ERCP、腹腔镜、胆道镜等完整的肝胆外科诊治设备,对各类胆道疑难杂症以及胆管和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每年完成各类胆道手术上千例。ERCP,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胆道系统和胰腺导管的解剖和病变,并可在内镜下行胆总管下端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置胆道支架等多项治疗,创伤小,在某些方面已替代了外科手术。本科在国内较早地开创了ERCP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在全国多个基层医院辅助开展ERCP等微创技术,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胃肠外科: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胃癌发病隐匿,初期无特殊症状,常和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相混淆,易误诊和漏诊。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的主要和首选的治疗方案。现代胃癌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胃肠外科是普外科最大的专业组,床位44张,每月手术量约60台,经过何尚志、张一楚等几代医师的努力和探索,在胃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治疗规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手术操作规范、技术精湛,在无瘤操作及淋巴结清扫方面,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许,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胃癌综合治疗临床研究”的成员单位。每年胃癌手术达300余例,并发症少、术后生存时间长,术后生存率逐年提高,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94%。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有关胃癌的基础研究工作,现已完成市级研究课题3项,发表论文30多篇。拥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3名,硕士4名。

胰腺外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近6年来,在常规胰十二指肠根治术基础上,成功地施行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近40例,其中26例施行包括受侵血管(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在内的胰腺癌整块联合切除术。胰腺癌手术切除率达70.6%,根治性切除率达50%。获根治性切除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达68.8%、26.7%和6.3%。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移植外科:大力开展成人和小儿活体肝脏移植,专门配备相关医护人员,手术、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等完整有序,病人生存率高,临床疗效满意,已成为常规手术。2003年11月,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由我院成功承办,会议汇集全国器官移植界顶坚专家,充分体现了在该领域的综合实力及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

乳腺外科:设有乳腺疾病诊治中心门诊和专门病区,以研究和治疗乳腺增生症、乳痛症以及乳腺癌为特色,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技术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大力开展的体检阴性人员乳腺X线筛查,使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逐年提高。每年约400余例手术,其中2/3为乳腺恶性肿瘤。乳腺外科建立了完善的临床资料库,严格实行肿瘤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随访制度,为临床及基础科研提供大量可贵信息,重点开展保留乳房手术、乳腺癌根治术后一期/二期乳房重建以及各种乳腺微创诊疗技术,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着重开展新辅助综合处理。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其它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本着“循证医学”的理念,强调个体化治疗。积极开展乳腺癌患者健康宣教和患者俱乐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科研方面,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至今在该领域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完成1项市级科研项目,在研包括卫生部科研基金分课题等数项,并参加多项全国乳腺癌多中心临床试验。

甲状腺外科:是新华医院的传统特色专科,对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甲状腺炎症等诊断和治疗居国内领先水平。通过甲状腺B超、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性核素、中西医结合等手段对各种甲状腺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近年,超声刀的广泛应用,易于甲状腺的游离切除及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手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在研1项院级科研项目,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血管外科:开展一定规模的大隐静脉曲张,腹主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外伤及人造血管的置换等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学术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1项上海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领导班子调整

  2014年8月20日上午,新华医院召开干部大会。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市委组织部宣教科技干部处处长夏明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护士长、党外人士代表、退休老同志代表等参加。会议由孙大麟书记主持。 夏明林处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有关干部任免决定:任命孙锟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免去徐卫国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职务;任命吴皓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免去孙锟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职务。 徐卫国同志发表了真挚的离任感言,他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衷心感谢各级党组织长期的培养和信任,工作上的支持和关心;感谢领导班子成员对自己的宽容和帮助;感谢全体干部和职工对自己的厚爱和支持。相信全院干部、职工以及班子成员会支持好医院今后的发展;相信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新华医院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并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孙锟同志在发言时说,感谢上级组织和全体新华人的信任,特别感谢徐卫国院长的推荐。更感谢徐卫国院长长期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医院管理,使新华医院创下了许多全市三甲医院的第一,为我们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孙锟指出在荣幸之余,更深感责任的重大。面对新一轮的公立医院改革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阵痛,将在上级组织的引领和支持下,紧紧依靠院党委,与全体新华人一起同心协力,竭尽所能、全身心地投入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新华医院新的飞跃。 吴皓同志在发言中表示:感谢上级组织、班子成员和全院职工的信任。今后在党委书记这一全新岗位上,将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持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紧紧围绕中心抓好党建工作,为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将全力支持好孙锟院长的工作,与全院职工风雨同舟、共同奋斗,把职工和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医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医院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新华医院主动适应社会和病人的需求,积极实施学科战略调整,在保持和发展传统儿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人学科,优化医教研管理结构,使学科建设呈现出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新景象。徐卫国同志自1993年进入新华医院起历任新华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2003年11月起任新华医院院长。徐卫国同志领导经验丰富,驾驭全局能力强,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敢于担当,带领班子成员直面挑战,谋划医院的发展。他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和医疗工作,拥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为新华医院和交大医学院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赢得了新华医院全体员工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在历年对院长的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均为100%,并于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院长”荣誉称号。徐卫国同志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新华医院院长职务,这次新华医院领导班子的调整,是市委、市政府从新华医院事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出发,经过了反复酝酿和慎重研究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新华医院事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和重视。希望新的领导班子继续保持以往良好的作风和工作状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为新华医院新一轮的发展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 (党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第一次啪啪啪会怀孕吗
曲中玉
回答: 第一次性行为有怀孕的可能,是否怀孕与性行为次数无关,主要取决于是否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及女性是否处于排卵期。怀孕需要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成功着床于子宫内膜。 若在女性排卵期前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即使为初次性交,精子进入阴道后可能通过宫颈管上游至输卵管,与排出的卵子相遇受精。女性排卵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人可能出现意外排卵。此外,男性射精前分泌的前列腺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精子,即使未在阴道内射精也存在低概率受孕风险。 若性行为发生在绝对安全期或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则怀孕概率显著降低。绝对安全期需满足月经周期极度规律且排卵后超过48小时,但实际生活中难以准确判断。规范使用合格避孕套可达到较高避孕效果,但存在使用不当导致破裂或滑脱的风险。短效避孕药需要连续正确服用才能发挥避孕作用,紧急避孕药仅对服药前72小时内的性行为有效且成功率有限。 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记录月经周期,掌握基础避孕知识。若出现月经推迟、乳房胀痛等早孕症状,可使用早孕试纸检测或就医检查。无论是否首次性行为,若无生育计划均应采取可靠避孕措施,如正确使用避孕套、口服短效避孕药等。青少年及未婚人群更应重视性健康教育,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科学避孕指导。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