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医院

急救中心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急救中心(原急诊科)成立于1985年,目前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急诊抢救中心。急救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特色,并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工作中,以其一流的设施、科学合理的流程,特变是拥有一批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医务人员,吸引了广大的病员,急诊量常年位居上海市首位。2007年9月下旬,急救中心整体迁入新竣工的急诊综合大楼,建立了急救、创伤、ICU一体化的运作和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和特色,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急救中心现有专门从事急诊医学专业的医师61名,包括正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21人,同时拥有140余名人员编制的急诊护理队伍。近年来涌现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交通大学文明班组”,“交通大学共青团号”,“新华医院优秀青年教师”,“新华医院优秀住院总医师”,“交通大学医学院三八红旗集体”,“交通大学医学院三八红旗手”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多名医护人员被选派赴美国,日本,以色列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

急救中心为国家首批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担任了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学会委员、上海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院协会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急救》编委和《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

急救中心由抢救室、急诊室、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急诊病房、高压氧舱、输液室等多个部门组成,抢救室有床位19张、EICU床位34张,急诊病房16张,拥有众多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中央心电监护、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双向波除颤仪、心肺复苏机、呼吸机、血液净化仪、洗胃机、多功能抢救床、纤维支气管镜、降温毯等。急救中心医师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紧急纤支镜操作、深静脉置管、呼吸支持、血液净化等危重病急救技术。急救中心注重急诊患者全程医疗服务的各环节,强调在第一时间为急诊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急救中心搬迁至新急诊综合大楼后,建立了急救、ICU一体化的运作管理模式,开通急救专号,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原有儿科急救模式,扩大了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范围,社会效益明显提升。急诊室设有心血管急症专病诊室,抢救室开设了复苏室和创伤、胸痛诊治单元,开通了创伤及胸痛患者快速诊治的绿色通道,使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危重病的呼吸支持和CRRT(持续肾替代治疗)的规模处于本学科领先,技术应用日臻成熟。抢救室的扩大与ICU前移相互渗透,实现急救、ICU无缝链接,提高了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目前正在国内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院内院前联合抢救的研究。

急救中心承担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临床医学系和全科医学系的急诊医学等教学任务,新华医院住院医生和杨浦区三级以下医院的急救专业培训任务。2005年和2006年连续2年举办上海市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急诊理论与技能新进展”学习班,2007年开始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急诊高级技能与模拟实训”。连续8年举办《机械通气技术临床应用与进展》和连续4年《危重病急救医学进展》全国学习班。率先在上海市开展急诊专科医师的模拟急救技能培训研究,提高了急诊专科医师的临床技能水平,对非急诊专科医师进行的急诊岗前培训走在全国前列,并将其制度化,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风险,确保了医疗安全,收效显著。2005年起走进社区和军营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良好。

急救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和参编过专著如《急诊医学》、《实用危重病综合治疗学》、《现代呼吸机治疗学——机械通气与危重病》等7部。在国内率先开展急诊管理、急诊医患沟通、急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急救中心在管理方面党支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注重理念更新、强化文化建设、倡导团结进取,充分发挥工会及团员青年的作用,设立科室的“医疗风险基金”、“职工爱心互助基金”,开展了“手拉手战高温”等活动。采取目标、层次、全程、人本管理的方法,倡导岗位锻炼、激励岗位成才,鼓励医护人员撰写管理论文、参加公益活动,从而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团队建设,让患者满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领导班子调整

  2014年8月20日上午,新华医院召开干部大会。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市委组织部宣教科技干部处处长夏明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护士长、党外人士代表、退休老同志代表等参加。会议由孙大麟书记主持。 夏明林处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有关干部任免决定:任命孙锟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免去徐卫国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职务;任命吴皓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免去孙锟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职务。 徐卫国同志发表了真挚的离任感言,他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衷心感谢各级党组织长期的培养和信任,工作上的支持和关心;感谢领导班子成员对自己的宽容和帮助;感谢全体干部和职工对自己的厚爱和支持。相信全院干部、职工以及班子成员会支持好医院今后的发展;相信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新华医院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并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孙锟同志在发言时说,感谢上级组织和全体新华人的信任,特别感谢徐卫国院长的推荐。更感谢徐卫国院长长期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医院管理,使新华医院创下了许多全市三甲医院的第一,为我们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孙锟指出在荣幸之余,更深感责任的重大。面对新一轮的公立医院改革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阵痛,将在上级组织的引领和支持下,紧紧依靠院党委,与全体新华人一起同心协力,竭尽所能、全身心地投入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新华医院新的飞跃。 吴皓同志在发言中表示:感谢上级组织、班子成员和全院职工的信任。今后在党委书记这一全新岗位上,将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持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紧紧围绕中心抓好党建工作,为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将全力支持好孙锟院长的工作,与全院职工风雨同舟、共同奋斗,把职工和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医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医院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新华医院主动适应社会和病人的需求,积极实施学科战略调整,在保持和发展传统儿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人学科,优化医教研管理结构,使学科建设呈现出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新景象。徐卫国同志自1993年进入新华医院起历任新华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2003年11月起任新华医院院长。徐卫国同志领导经验丰富,驾驭全局能力强,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敢于担当,带领班子成员直面挑战,谋划医院的发展。他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和医疗工作,拥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为新华医院和交大医学院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赢得了新华医院全体员工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在历年对院长的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均为100%,并于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院长”荣誉称号。徐卫国同志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新华医院院长职务,这次新华医院领导班子的调整,是市委、市政府从新华医院事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出发,经过了反复酝酿和慎重研究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新华医院事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和重视。希望新的领导班子继续保持以往良好的作风和工作状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为新华医院新一轮的发展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 (党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吃什么好
马晓斌
回答: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适量吃低纤维食物、低脂鱼类、发酵乳制品、熟制蔬菜、去皮水果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泼尼松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一、食物 1、低纤维食物 低纤维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等有助于减少肠道刺激。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肠道黏膜受损,高纤维食物可能加重腹泻和腹痛。选择精细加工的谷物可降低膳食纤维摄入量,缓解肠道负担。但长期单一食用可能导致营养失衡,需搭配其他易消化食物。 2、低脂鱼类 三文鱼、鳕鱼等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这些营养素具有抗炎作用,可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烹饪时应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避免油炸加重消化负担。对海鲜过敏者需谨慎食用,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3、发酵乳制品 无糖酸奶、奶酪等含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乳糖不耐受患者应选择低乳糖产品,避免诱发腹胀腹泻。建议在症状缓解期少量尝试,观察耐受情况后再规律摄入。不宜空腹食用,可与谷物搭配进食。 4、熟制蔬菜 胡萝卜、南瓜等经充分煮软后更易消化。高温烹调可破坏植物细胞壁,减少粗纤维对肠道的机械刺激。避免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及豆类,这些食物可能产气加重腹胀。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00克以内,分次进食为佳。 5、去皮水果 香蕉、苹果泥等提供维生素且刺激性小。去皮去籽处理可降低果胶和纤维含量,减少肠道蠕动。避免酸性水果如柑橘类,其可能刺激溃疡面。成熟度高的水果更易消化,可蒸煮后制成泥状食用。 二、药物 1、美沙拉嗪肠溶片 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和维持治疗。该药能在肠道局部发挥抗炎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和胃肠道反应。对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服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2、柳氮磺吡啶肠溶片 适用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在结肠分解为活性成分发挥抗菌抗炎作用。可能引起恶心、皮疹等副作用,长期使用需补充叶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慎用。 3、泼尼松片 用于中重度活动期患者的短期治疗。糖皮质激素可快速控制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不推荐长期使用,停药需逐渐减量防止反跳。注意监测血糖、血压及骨质疏松风险。 4、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 作为辅助治疗调节肠道微生态。活菌制剂可竞争性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腹泻症状。与抗生素需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影响疗效。储存时需避光防潮,开封后尽快使用。 5、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含多种益生菌株,帮助恢复肠道屏障功能。适用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菌群失调辅助治疗。温水冲服避免高温破坏活性,建议餐后半小时服用。免疫力低下者使用前应咨询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5-6次少量进食,充分咀嚼减轻肠道负担。急性发作期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记录饮食日志识别个体不耐受食物,避免咖啡因、酒精及辛辣刺激物。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限制油脂用量。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医学营养补充剂。维持治疗期间仍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方案。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