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眼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眼科是治疗儿童眼科疾病和指导儿童眼科保健的专科,目前拥有数名小儿眼科专业医师、验光配镜师,配置多种眼科检查治疗设备,如裂隙灯、电脑验光仪、综合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全自动视野计、双目间接检眼镜、同视机、弱视综合治疗仪、双眼视功能检测及综合训练软件等,可为患儿提供全面的眼病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服务。
  目前开展的医疗项目:感染性眼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如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麦粒肿、霰粒肿、倒睫等,并可门诊手术治疗;婴幼儿及青少年白内障、青光眼、眼内肿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婴幼儿视力筛查评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随访;我们的医疗特色是斜视、弱视和屈光不正的矫治,通过早期视力检测、扩瞳验光、眼肌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获得良好的疗效。
  愿孩子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文汇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项目聚焦婴幼儿“睡眠之谜”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最新医学研究结果看,这句话或许有点道理。根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一项儿童睡眠研究发现,孕妇的睡眠质量会对宝宝早期睡眠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妈妈怀孕时是“夜猫子”,婴儿也可能是“夜游神”,将来会夜醒次数多,睡眠片段化。该研究进而发现,婴儿早期睡眠问题与未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儿童睡眠问题 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主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儿童睡眠大会闭幕。我国儿童睡眠医学已跨过10个年头,研究热点已从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转向更早期的婴幼儿睡眠情况。“聚焦婴幼儿睡眠,尤其是脑发育、认知发育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称,因为学界对“睡眠之谜”的关注,此次睡眠大会也是国内首次聚拢儿童保健科、呼吸科、五官科、整形外科、中医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讨论儿童睡眠问题。 根据江帆领衔的一项全国多地儿童睡眠研究的初步发现: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以影响长期睡眠质量,这里的早期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主要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夜醒、入睡困难。专业观点认为,根据母乳喂养后宝宝胃部排空时间计算,1岁内婴儿夜醒次数2-3次为正常,随着年龄增加夜醒次数应减少;6个月以上婴幼儿理论上无需夜哺,1岁以上应该一夜睡到天亮。 这是一项涉及8省市1000多名婴儿、200多名孕妇的调查。研究人员给入组孕妇佩戴手表活动记录仪来监测孕妇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可以追溯到母亲怀孕时期,孕妇夜间睡眠质量差、因为提前在家休产假导致睡眠没规律、日夜颠倒、喜欢熬夜的习惯,竟“投射”在新生儿身上,婴儿夜间睡眠问题也明显增多。 夜醒次数多会影响婴幼儿的注意力 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幼儿夜醒次数多、睡眠作息差,对动态人脸等画面、声音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明显低于夜醒次数少的孩子。“国外也有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生命早期昼夜节律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者甚至对认知发育水平发挥独立影响作用。”江帆称。 有意思的是,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人体神经系统发育在0-10岁进入高速发展期,10岁后进入平台期。与之相关的生命早期睡眠问题也据此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为此提出“关键的最初1000天”理论,即婴幼儿最初1000天的睡眠习惯、认知水平等可能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1000天不是从出生后第一天算起,而是从妈妈怀孕第一天算起,这也佐证了本次研究的发现——孕妇的睡眠习惯可能对儿童认知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江帆称,现有睡眠研究恐怕仅仅是人类了解“睡眠之谜”的冰山一角。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相关链接 如何让孩子养成睡眠好习惯 1、家长要善于识别儿童睡眠信号,比如揉眼睛、伸懒腰等等,一旦发现,就要准备让孩子入睡。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孩子可能越困越兴奋,越没法入睡。 2、婴儿独立睡觉的最初阶段,可提供过渡期物品,比如毛绒玩具、小毛巾、妈妈的衣服,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安抚。 3、睡前要形成每天固定活动,比如洗澡、讲故事,让孩子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睡眠状态,不要前一秒孩子还在玩闹,后一秒说睡觉时间到了就突然关灯。 4、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其中,睡觉的区域不宜温度太高。 5、要在孩子很困倦但依然清醒的状态下把他们放回床上,以便养成睡觉过程在床上完成的习惯。 网站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21.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脸色发黄是怎么回事
聂小娟
回答: 脸色发黄可能由营养不良、肝胆疾病、贫血、胡萝卜素血症、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治疗原发病、停用相关药物等方式改善。 1、营养不良 长期饮食不均衡导致蛋白质、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时,可能影响红细胞生成,皮肤黏膜供氧不足会出现萎黄。常见于过度节食或消化吸收障碍人群,伴随乏力、指甲脆裂。需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维生素B12片、叶酸片、复方硫酸亚铁颗粒等药物。 2、肝胆疾病 肝炎、胆管梗阻等疾病会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黄疸性面色发黄,常伴有眼白发黄、尿液深黄。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胆结石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肝功能检查明确病因,病毒性肝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胆管梗阻需手术解除梗阻。 3、贫血 缺铁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现苍黄或蜡黄色,伴随头晕、心悸。缺铁性贫血需补充富马酸亚铁颗粒、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溶血性贫血需使用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日常可适量进食红肉、菠菜等含铁食物。 4、胡萝卜素血症 短期内大量进食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会导致皮肤黄染但眼白不黄。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减少相关食物摄入后2-6周可自行消退,日常需注意饮食多样性。 5、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呋喃妥因肠溶片、阿的平等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黄染,停药后逐渐恢复。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擅自调整剂量,必要时咨询医生更换替代药物。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度饮酒。长期面色发黄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贫血患者可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红肉等补铁食物,肝胆疾病患者需严格戒酒并低脂饮食。日常注意观察皮肤黄染变化情况,避免自行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或保健品。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