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综合内科 (共33位医生)

科室简介

综合内科始建于1998年,是一支光荣而团结的队伍,额定临床总床位133张,所设专业涵盖PICU,新生儿(包括NICU),呼吸,肾脏,免疫,神经,消化,内分泌等。广泛开展了持续血液净化,纤维胃镜,纤维肠镜,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测定,过敏源针刺筛查试验,脱敏治疗,鼻粘膜脱落细胞学检查,食物激发试验,食入物变应原筛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测定,肾脏组织学检查,肝脏组织学检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现拥有8名主任医师,16名副主任医师;包括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门急诊总量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527095人次,出院病人数达3118人次。
  综合内科率先在医务系统内建立了急救绿色通道,新生儿重症病人院外转运系统,得到了广泛好评,并在全市推广。成立10年间获得了多次荣誉:2000年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建、创、做”特色成果二等奖;2002年度第二医科大学“巾帼文明示范岗”;2002—2003年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文明科室”的称号;2002-2004年度上海市医务系统文明班组;2003-2004年度上海市文明班组。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文汇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项目聚焦婴幼儿“睡眠之谜”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最新医学研究结果看,这句话或许有点道理。根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一项儿童睡眠研究发现,孕妇的睡眠质量会对宝宝早期睡眠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妈妈怀孕时是“夜猫子”,婴儿也可能是“夜游神”,将来会夜醒次数多,睡眠片段化。该研究进而发现,婴儿早期睡眠问题与未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儿童睡眠问题 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主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儿童睡眠大会闭幕。我国儿童睡眠医学已跨过10个年头,研究热点已从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转向更早期的婴幼儿睡眠情况。“聚焦婴幼儿睡眠,尤其是脑发育、认知发育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称,因为学界对“睡眠之谜”的关注,此次睡眠大会也是国内首次聚拢儿童保健科、呼吸科、五官科、整形外科、中医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讨论儿童睡眠问题。 根据江帆领衔的一项全国多地儿童睡眠研究的初步发现: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以影响长期睡眠质量,这里的早期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主要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夜醒、入睡困难。专业观点认为,根据母乳喂养后宝宝胃部排空时间计算,1岁内婴儿夜醒次数2-3次为正常,随着年龄增加夜醒次数应减少;6个月以上婴幼儿理论上无需夜哺,1岁以上应该一夜睡到天亮。 这是一项涉及8省市1000多名婴儿、200多名孕妇的调查。研究人员给入组孕妇佩戴手表活动记录仪来监测孕妇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可以追溯到母亲怀孕时期,孕妇夜间睡眠质量差、因为提前在家休产假导致睡眠没规律、日夜颠倒、喜欢熬夜的习惯,竟“投射”在新生儿身上,婴儿夜间睡眠问题也明显增多。 夜醒次数多会影响婴幼儿的注意力 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幼儿夜醒次数多、睡眠作息差,对动态人脸等画面、声音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明显低于夜醒次数少的孩子。“国外也有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生命早期昼夜节律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者甚至对认知发育水平发挥独立影响作用。”江帆称。 有意思的是,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人体神经系统发育在0-10岁进入高速发展期,10岁后进入平台期。与之相关的生命早期睡眠问题也据此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为此提出“关键的最初1000天”理论,即婴幼儿最初1000天的睡眠习惯、认知水平等可能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1000天不是从出生后第一天算起,而是从妈妈怀孕第一天算起,这也佐证了本次研究的发现——孕妇的睡眠习惯可能对儿童认知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江帆称,现有睡眠研究恐怕仅仅是人类了解“睡眠之谜”的冰山一角。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相关链接 如何让孩子养成睡眠好习惯 1、家长要善于识别儿童睡眠信号,比如揉眼睛、伸懒腰等等,一旦发现,就要准备让孩子入睡。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孩子可能越困越兴奋,越没法入睡。 2、婴儿独立睡觉的最初阶段,可提供过渡期物品,比如毛绒玩具、小毛巾、妈妈的衣服,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安抚。 3、睡前要形成每天固定活动,比如洗澡、讲故事,让孩子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睡眠状态,不要前一秒孩子还在玩闹,后一秒说睡觉时间到了就突然关灯。 4、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其中,睡觉的区域不宜温度太高。 5、要在孩子很困倦但依然清醒的状态下把他们放回床上,以便养成睡觉过程在床上完成的习惯。 网站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21.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伤口干燥用什么药好
徐建威
回答: 伤口干燥可以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湿润烧伤膏等药物。伤口干燥可能与局部感染、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疼痛、瘙痒、脱屑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适用于浅表性皮肤损伤,能够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愈合。该药物常用于烧伤、擦伤等创面修复,使用时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使用后若出现红肿加重需停药就医。 2、红霉素软膏 红霉素软膏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轻度皮肤细菌感染,对于因细菌感染导致的伤口干燥有缓解作用。该药物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有抑制作用,适用于小面积创伤。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不建议自行延长用药周期。 3、莫匹罗星软膏 莫匹罗星软膏是局部外用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皮肤感染菌有较强抗菌活性。适用于继发感染的干燥伤口,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愈合。使用前需清洁创面,避免接触眼睛等黏膜部位,孕妇慎用。 4、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含有多粘菌素B和杆菌肽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干燥伤口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缓解局部炎症。使用后可能出现皮肤刺激反应,过敏体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湿润烧伤膏 湿润烧伤膏通过形成保护性油膜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适用于烧伤、烫伤等导致的干燥伤口,能减轻疼痛和促进上皮再生。使用时应薄层涂抹,深部创伤或感染性伤口需配合其他治疗。 伤口干燥期间应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抓挠或摩擦。饮食上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组织修复。日常注意防护,防止伤口接触污染物。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根据医生建议定期更换敷料。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