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药剂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药剂科有门急诊药房、病房药房、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输液药房、药库和临床药学6个部门,现有64名药学专业人员,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构成了儿中心药剂科这支队伍的主要力量,是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年轻团队。
  门急诊药房全部采用全透明、敞开式的“一对多”配发模式,为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配发药品服务。目前门急诊药房日均接待门急诊病人已达3500余人次。门诊药房开设了药物咨询服务窗口,为病人提供门急诊日常用药物咨询工作,药剂师直接面对病人家属,指导其安全、合理和有效的使用药物。
  病房药房摒弃了传统的集中统配式配发药品,采用了先进的全封闭、单剂量配发药模式,并且配备了先进的药车输送药品,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给药服务,目前病房药房日均配发药品2000余份。我们还为出院病人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教育服务,制定了标准的用药教育规范, 采用一对一个体化教育模式,使得每个接受用药教育的患者家属都能准确的掌握其服用药物基本特性及使用要领,有效的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和准确性。目前心内科和心胸外科95%以上的病人在出院前都能享受到这一服务。
  静脉配置中心承担了医院所有病区24小时临时、长期医嘱静脉用药、电解质补液、TPN、细胞毒性药物的冲配工作,日均配置数量达到了3000余袋。静脉配置中心的建立,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静脉输液配置人员的工作安全。
  根据国际标准医院认证要求(JCI),本着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的宗旨,我院建立了输液药房,为门急诊输液患儿提供24小时静脉输液(包括门诊静脉用化疗药物)的冲配。输液的集中配置不仅保证了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而且大大方便了患者。解决了在医院内患者及其家属提着大袋的输液去输液室输液的问题。
  临床药师坚持参与临床的日常查房工作,与临床医师合作,作为治疗团队的一员,对一部分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特别是肝肾功能异常病人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建议。积极参与到医院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规范化的工作中,率先开创了抗感染管理模式,即通过临床医师、院内感染管理人员、药师、细菌检验人员等各学科专业人员相结合,综合各专业在抗感染诊疗不同领域的知识,提供全面的抗感染诊疗服务。
  药库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按政策进行药品价格调整,加强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药品网上采购额度>95%,实行先进的实库存管理,药品入库验收使用条形码技术,保证药品效期的可追溯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结合了儿童的用药特点,我们先后制定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抗感染药物剂量规范》、《肾功能减退时抗感染药物剂量调整方案》、《肝功能减退时抗感染药物剂量调整方案》、《抗感染药物静脉药物注意事项》、《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标准医嘱》等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意见,并且编写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抗菌药物应用规范手册》。成立了药学情报资料室,为全院提供有关药物信息方面的咨询和查询服务,为临床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各类药学情报信息。还承担了医院处方与医嘱的点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测等工作。
  药学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目的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改善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深入临床,服务孩子”是儿中心药师的服务理念,通过同临床更为紧密的结合,提供更贴近病人的服务,将药学服务贯穿于整个医院药学工作中。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文汇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项目聚焦婴幼儿“睡眠之谜”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最新医学研究结果看,这句话或许有点道理。根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一项儿童睡眠研究发现,孕妇的睡眠质量会对宝宝早期睡眠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妈妈怀孕时是“夜猫子”,婴儿也可能是“夜游神”,将来会夜醒次数多,睡眠片段化。该研究进而发现,婴儿早期睡眠问题与未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儿童睡眠问题 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主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儿童睡眠大会闭幕。我国儿童睡眠医学已跨过10个年头,研究热点已从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转向更早期的婴幼儿睡眠情况。“聚焦婴幼儿睡眠,尤其是脑发育、认知发育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称,因为学界对“睡眠之谜”的关注,此次睡眠大会也是国内首次聚拢儿童保健科、呼吸科、五官科、整形外科、中医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讨论儿童睡眠问题。 根据江帆领衔的一项全国多地儿童睡眠研究的初步发现: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以影响长期睡眠质量,这里的早期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主要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夜醒、入睡困难。专业观点认为,根据母乳喂养后宝宝胃部排空时间计算,1岁内婴儿夜醒次数2-3次为正常,随着年龄增加夜醒次数应减少;6个月以上婴幼儿理论上无需夜哺,1岁以上应该一夜睡到天亮。 这是一项涉及8省市1000多名婴儿、200多名孕妇的调查。研究人员给入组孕妇佩戴手表活动记录仪来监测孕妇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可以追溯到母亲怀孕时期,孕妇夜间睡眠质量差、因为提前在家休产假导致睡眠没规律、日夜颠倒、喜欢熬夜的习惯,竟“投射”在新生儿身上,婴儿夜间睡眠问题也明显增多。 夜醒次数多会影响婴幼儿的注意力 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幼儿夜醒次数多、睡眠作息差,对动态人脸等画面、声音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明显低于夜醒次数少的孩子。“国外也有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生命早期昼夜节律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者甚至对认知发育水平发挥独立影响作用。”江帆称。 有意思的是,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人体神经系统发育在0-10岁进入高速发展期,10岁后进入平台期。与之相关的生命早期睡眠问题也据此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为此提出“关键的最初1000天”理论,即婴幼儿最初1000天的睡眠习惯、认知水平等可能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1000天不是从出生后第一天算起,而是从妈妈怀孕第一天算起,这也佐证了本次研究的发现——孕妇的睡眠习惯可能对儿童认知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江帆称,现有睡眠研究恐怕仅仅是人类了解“睡眠之谜”的冰山一角。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相关链接 如何让孩子养成睡眠好习惯 1、家长要善于识别儿童睡眠信号,比如揉眼睛、伸懒腰等等,一旦发现,就要准备让孩子入睡。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孩子可能越困越兴奋,越没法入睡。 2、婴儿独立睡觉的最初阶段,可提供过渡期物品,比如毛绒玩具、小毛巾、妈妈的衣服,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安抚。 3、睡前要形成每天固定活动,比如洗澡、讲故事,让孩子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睡眠状态,不要前一秒孩子还在玩闹,后一秒说睡觉时间到了就突然关灯。 4、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其中,睡觉的区域不宜温度太高。 5、要在孩子很困倦但依然清醒的状态下把他们放回床上,以便养成睡觉过程在床上完成的习惯。 网站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21.htm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