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心胸外科 (共27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为我国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的创始单位,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小儿先心病临床医学诊疗中心,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先心病辅助循环和组织工程实验室,拥有病床105张,监护床位47张。科室1999年从新华医院整体搬迁而来,是我国小儿先心病诊治的医学、教学、科研中心,国家级小儿先心病诊断与治疗、监护和护理的继续教学培训基地,2001年成为上海市首批临床医学中心之一。

在丁文祥教授、苏肇伉教授、徐志伟教授三代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 学科发展迅速,并已培养了一支素质高、作风好、技术精的专业骨干队伍,拥有外科、体外、监护、护理各专业完整的品牌团队,团队拥有副高以上医护人员23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9名。他们创立多种手术方法,不断提高手术监护护理质量,努力攀登医学高峰,挽救了无数个先心病患儿的生命,为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治做出了杰出的业绩。

学科始终以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微创胸外手术、微创心脏手术为主攻方向,开展婴幼儿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包括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单心室、完全性房室通道、右室双出口、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动脉干、主动脉弓中断、纠正型大血管错位、肺动脉闭锁)等各类复杂先心病和胸外疾病,开放绿色通道,在诊断和手术治疗上实施24小时全天候服务。

30余年来已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30000余例,近三年年均手术达3500例以上,位于世界儿童医院先心病年手术例数之首。手术中复杂病例占50%,手术年龄小于1岁达50%以上。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的大动脉转换术最小手术年龄为出生后6小时,最低体重为1.7公斤,手术总成功率达97%以上,学科专业水平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开展多项新技术,包括:1999年采用大动脉转位纠治右心室双出口;2000年国内首创复杂先心伴气管狭窄,在体外循环下同时行气管矫形和先心纠治手术获得成功;2002年国内开创了双调转术治疗纠正型大动脉错位;2003年国内首创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2006年行主动脉移位术纠治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填补国内空白。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文汇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项目聚焦婴幼儿“睡眠之谜”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最新医学研究结果看,这句话或许有点道理。根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一项儿童睡眠研究发现,孕妇的睡眠质量会对宝宝早期睡眠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妈妈怀孕时是“夜猫子”,婴儿也可能是“夜游神”,将来会夜醒次数多,睡眠片段化。该研究进而发现,婴儿早期睡眠问题与未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儿童睡眠问题 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主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儿童睡眠大会闭幕。我国儿童睡眠医学已跨过10个年头,研究热点已从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转向更早期的婴幼儿睡眠情况。“聚焦婴幼儿睡眠,尤其是脑发育、认知发育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称,因为学界对“睡眠之谜”的关注,此次睡眠大会也是国内首次聚拢儿童保健科、呼吸科、五官科、整形外科、中医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讨论儿童睡眠问题。 根据江帆领衔的一项全国多地儿童睡眠研究的初步发现: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以影响长期睡眠质量,这里的早期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主要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夜醒、入睡困难。专业观点认为,根据母乳喂养后宝宝胃部排空时间计算,1岁内婴儿夜醒次数2-3次为正常,随着年龄增加夜醒次数应减少;6个月以上婴幼儿理论上无需夜哺,1岁以上应该一夜睡到天亮。 这是一项涉及8省市1000多名婴儿、200多名孕妇的调查。研究人员给入组孕妇佩戴手表活动记录仪来监测孕妇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可以追溯到母亲怀孕时期,孕妇夜间睡眠质量差、因为提前在家休产假导致睡眠没规律、日夜颠倒、喜欢熬夜的习惯,竟“投射”在新生儿身上,婴儿夜间睡眠问题也明显增多。 夜醒次数多会影响婴幼儿的注意力 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幼儿夜醒次数多、睡眠作息差,对动态人脸等画面、声音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明显低于夜醒次数少的孩子。“国外也有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生命早期昼夜节律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者甚至对认知发育水平发挥独立影响作用。”江帆称。 有意思的是,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人体神经系统发育在0-10岁进入高速发展期,10岁后进入平台期。与之相关的生命早期睡眠问题也据此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为此提出“关键的最初1000天”理论,即婴幼儿最初1000天的睡眠习惯、认知水平等可能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1000天不是从出生后第一天算起,而是从妈妈怀孕第一天算起,这也佐证了本次研究的发现——孕妇的睡眠习惯可能对儿童认知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江帆称,现有睡眠研究恐怕仅仅是人类了解“睡眠之谜”的冰山一角。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相关链接 如何让孩子养成睡眠好习惯 1、家长要善于识别儿童睡眠信号,比如揉眼睛、伸懒腰等等,一旦发现,就要准备让孩子入睡。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孩子可能越困越兴奋,越没法入睡。 2、婴儿独立睡觉的最初阶段,可提供过渡期物品,比如毛绒玩具、小毛巾、妈妈的衣服,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安抚。 3、睡前要形成每天固定活动,比如洗澡、讲故事,让孩子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睡眠状态,不要前一秒孩子还在玩闹,后一秒说睡觉时间到了就突然关灯。 4、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其中,睡觉的区域不宜温度太高。 5、要在孩子很困倦但依然清醒的状态下把他们放回床上,以便养成睡觉过程在床上完成的习惯。 网站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21.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感冒出冷汗是什么原因
龚新宇
回答: 小孩感冒出冷汗可能与受凉、体温调节异常、低血糖、贫血、心脏疾病等因素有关。感冒期间出冷汗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体温波动,也可能与疾病或生理因素相关,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受凉 感冒时若未及时增添衣物或处于低温环境,可能导致体表血管收缩引发冷汗。此时需注意保暖,适当饮用温水,避免直接吹风。若伴随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缓解症状。 2、体温调节异常 病毒感染可能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出汗异常。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后骤汗或间歇性冷汗,建议家长监测体温变化,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3、低血糖 感冒期间食欲下降或呕吐可能导致血糖偏低,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家长可给患儿少量多次喂食米汤或葡萄糖水,严重时需就医检测血糖,避免使用含蔗糖的止咳糖浆等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 4、贫血 缺铁性贫血患儿感冒时更易出现冷汗、乏力,与携氧能力下降有关。建议检查血常规,确诊后可遵医嘱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日常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 5、心脏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炎患儿感冒时可能出现冷汗伴呼吸急促,与心功能代偿不足有关。需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检查,避免剧烈活动,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辅酶Q10胶囊等营养心肌药物。 家长应保持患儿居住环境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蔬菜泥等,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观察冷汗是否伴随嗜睡、拒食等严重症状,若持续6小时以上或反复出现,需及时儿科就诊排除严重感染或代谢性疾病。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病情康复。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