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中心医院

眼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1 病理病因 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1400nm,内1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5、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膜上有10nm长的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实验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在Vero-E6细胞中生长良好,且能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埃博拉病毒主要分为四个亚型:扎伊尔型(EBOV-Z),苏丹型(EBOV-S),科特迪瓦型(EBOV-C)及雷斯顿型(EBOV-R)。不同亚型的特性不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两者对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致死率很高。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对人的毒力较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对非人灵长类具有致命性。 2 发病机制 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为重。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有关。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显升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尤其是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沉着。感染后2天病毒首先在肺中检出,4天后在肝、脾等组织中检出,6天后全身组织均可检出。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血栓形成和出血。全身器官广泛性坏死,尤以肝、脾、肾、淋巴组织为甚。 3症状体征 本病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影响肝、脾和肾。潜伏期3~18天,临床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病,有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时而有腹痛,发病2~3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腹泻可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出现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此期出血常见,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孕妇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病程6~7天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各部,数天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死于病程第8~9天。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痛,可呈游走性,以累及大关节为主,部分患者出现肌痛、乏力、化脓性腮腺炎、听力丧失或耳鸣、眼结膜炎、单眼失明、葡萄膜炎等迟发损害。另外,还可因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肺炎等。 EHF暴发流行中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血清存在EBOV IgG,无症状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大,其病毒水平低,感染后在短期内被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炎症反应可于2~3天内迅速消失,从而避免了发热和组织脏器的损伤。 4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肝功能异常,血清淀粉酶常升高,可出现蛋白尿。一些病例曾证实存在DIC。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免疫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最早可于病程10天左右出现,IgM抗体可持续存在3个月,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另外也有用双抗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和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但这些检查必须在P4级实验室中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 其他辅助检查: 电镜下可找到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5疾病诊断 须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 6并发症及预后 并发有心肌炎、肺炎。本病病死率很高,可达50%~90%。 7 用药治疗 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8预防护理 目前对埃博拉病毒是否能诱导感染的个体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尚存在争议。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新的、毒力更强的变种,并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起全球大流行,故尽早确定病毒的自然宿主,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及研制疫苗均对预防和控制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高滴度抗病毒免疫血清,已从对埃博拉病毒不敏感的绵羊、山羊等动物中获得,对动物有保护作用。 9饮食保健 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易于吞咽和消化,可选用含粗纤维少的食物,如稀烂面条、粥、菜泥、肉泥、蒸鸡蛋糕、牛奶等。忌油煎、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或刺激性调味品,应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半夜起床头晕的原因是什么
邵自强
回答: 半夜起床头晕可能由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耳石症、贫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低血糖 夜间长时间未进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下降,引发头晕。低血糖可能与饮食不规律、糖尿病用药过量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心慌、出汗、乏力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及时进食含糖食物,糖尿病患者需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葡萄糖注射液。 2、体位性低血压 快速起身时血压调节异常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与脱水、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缓慢改变体位,增加水和盐分摄入,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 3、耳石症 内耳平衡感受器中的耳石脱落可能引发短暂性眩晕。耳石症可能与头部外伤、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与头位变化相关的旋转性眩晕。治疗措施包括耳石复位手法,必要时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 4、贫血 血红蛋白不足导致组织供氧减少可能引起头晕。贫血可能与缺铁、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增加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 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夜间反复呼吸暂停导致缺氧可能引发晨起头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与肥胖、上气道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打鼾、白天嗜睡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减重、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设备,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半夜起床头晕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长时间空腹,起床时动作缓慢。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睡前适当补充水分但不宜过量。若头晕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进行治疗。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