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眼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在近五十年的历程中一直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继承和发展中医眼科。在现代科学急速发展的时代,我中医眼科坚持遵循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每一位不同患者的病症进行症候、脉象等中医方法辨证论治。并结合最先进的现代化眼科医疗设备进行眼病的检查和治疗,指导中医眼科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经几十年的努力,我们运用中医的理论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尤其是非手术治疗的疾病,我们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小儿霰粒肿,西医只有手术或者滴眼药水治疗,虽然是眼科最小的手术对小儿需要全麻,家长心痛患儿也遭罪。我们运用中医的理论采用口服中药方法可以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还有青少年假性近视、小儿弱视等都可以用中药调理。对于长期滴眼药水治疗效果不佳的结膜炎、干眼病、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色素膜炎)、眼底出血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暂时不能手术的青光眼及青光眼手术后无明显原因的眼压升高、老年性初期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麻痹性斜视等眼病,采用中医眼科方法治疗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最近接到国家中医管理局的通知,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规范中医诊疗行为,将中医擅长的7个眼科病种:干眼症、视网膜静脉阻塞(暴盲)、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风内障)、视神经萎缩(青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瞻昏渺)、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消渴目病)作为中医眼科临床路径加以推广。中医认为眼部的病症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眼部疾病是中医眼科的突出特色。许多患者在治疗眼病的同时身体其他疾病也得到良好的改善。我们的追求是:继承发扬中医特色,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专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与援非医疗任务

为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关于推荐援外医疗队中医专家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我院于8月13日召开专门会议传达通知精神并迅速组织开展援外(赴利比里亚)医疗专家推荐工作。 院党委书记关立峰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主持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向与会者传达了国家对此次援外医疗任务安排、中医专家推荐资格、名额条件及时间要求,同时研究制定了对参与援外医疗任务人员的政策待遇等。希望我院符合条件的专家能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认真对待并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医务科负责人对符合相应条件者逐一发出号召,符合条件的专家纷纷表达了参与此次援外任务的意愿。经过资格审核和研究,最终,我院肝脾胃科副主任张禹副主任医师和潘祥滨副主任医师二人获得推荐资格,将代表我院参与此次援外医疗任务。 随后,关书记代表院领导班子与张禹、潘祥滨同志举行了简短的座谈。对二位年轻专家不畏生命危险、挺身而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报名参与此次援外医疗任务表示了赞赏和肯定。他们的积极行为充分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精神,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院新一代青年医生良好的医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据了解,在13日当晚,潘祥滨副主任医师即动身赶赴北京,代表我省及我院出席了于14日上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研讨会。目前,二位专家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随时等候上级的命令启程奔赴利比里亚疫区参与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患者医疗救治工作。 供稿/编辑:宣传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