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院

骨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省中医院骨科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9月,当时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尚未正式建立,还处于筹备阶段。中医外科人员即与黑龙江省医院中医外科进行协作,省医院负责提供20张病床和护理人员,省中医研究院中医外科人员负责科研医疗工作。当时开展的科研课题是“结核散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科主任为杨志成、董荣西,医生有滕义和、杨发奎等。该成果曾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题为“患者的福音”记录片,以1957年10月号新闻简报的形式在全国放映。
  1957年2月,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正式成立后,建立中医外科研究室,继续进行中药治疗骨结核的临床研究。1957年10月,与肇东结核医院协作,由他们提供60张床位和全部护理人员,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中医外科研究室负责科研、医疗、制药和化验。当时工作人员有:主任杨志成,住院医生滕捷、滕义和、杨发奎、赵国栋,中药士隋惠民、赵维,检验士周友人等。经过2年工作,取得了中药治疗骨结核32例全愈,26例的好转的成绩,撰写的论文发表在1958年11期《中医杂志》上。
  1959年2月,在3楼东侧成立了有32张病床的病房,门诊设在1楼,手术室3间,供应室归骨外科管理。1962?1966年为骨外科最好的时期,全科医护等工作人员多达38人,病床36张。1966年“文革”开始后,门诊停止,病房撤消,这时,由矫永川暂时负责骨外科工作。
  1971年恢复建立外科门诊,并将外科分为两个组:肿瘤组和骨科组。骨科组有滕义和、于泗海、李永智、吴静萍、高雅琴等,开展中药治疗骨质增生的研究。经过7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显著成绩,滕义和、于泗海、李永智撰写的“骨金丹治疗骨质增生213例临床观察”一文,发表在1982年10期《中医杂志》上。
  1985年恢复建立了中医外科研究室,共4人,副主任为滕义和,中医师有吴静萍、庞振,护士为高雅琴。
  1996年10月,骨科分为骨一、骨二科,骨一科由庞振任主任;骨二科由安玉芳任主任。1999年、2005年骨科被评为省中医研究院的先进科室。
  2002年12月,搬入新住院处大楼后,与中医外科、男性科、肛肠科组成综合外科病区,骨一科由庞振任主任,有病床9张,医生有张秀华、梁冰;骨二科由安玉芳任主任,有病床10张,医生有刘波、万宝秋、曹雨。
  目前,骨科每周一、周四由老专家滕义和主任医师出特诊,另有骨科一、二诊室,诊治包括创伤、骨病、骨肿瘤等骨科所有病种。
  1957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建所后,中医外科研究室开展中药治疗骨结核的研究工作。其时,治疗淋巴腺结核、骨结核采用综合疗法。结核散或加味结核散的整体疗法(“结核散”成分:蜈蚣、全蝎、蜇虫、加鸡蛋煮熟服。);早期适当运动疗法;配合手术疗法;中医辨证施治辅助疗法;局部外用药疗法。临床观察32例,治愈率81.3%,有效率100%,结核散组成中,蜈蚣、全蝎《中药大辞典》报道味辛有毒,但临床服用10个月?1年没发现有毒副作用,无肝肾损害。该研究室的《结核散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初步报告》1958年刊登于《中医杂志》上。
  1959年在中药治疗骨结核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受到省内外患者的欢迎。“中药治疗骨结核临床观察”1958年11月发表在中医杂志。
  1972年开始骨质增生的治疗研究,经过反复临床观察,证明中药骨金丹对骨质增生病有疗效,通过213例临床观察,有效198例,有效率93%,其中显效54例,占25.4%,说明骨金丹是治疗骨质增生的良药,“骨金丹治疗骨质增生213例临床观察”获1979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成果奖。为提高治疗骨质增生的效果,又研制了“中药离子透入仪”,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效果好。“骨金丹8号”在70-80年代初曾供不应求。1980年研制成新药《骨筋丹》取得了新药证书,注册国家商标,目前仍是治疗腰腿痛及骨性关节炎的有效的常用药物。
  80年代开展炼丹工艺的研究,用新方法取代电炉,此成果获1986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其优点:1、工艺简单,容易掌握、推广,系继承古代炼丹方法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控制;2、实践证明电能代替木炭加热炼丹可靠;3、通过实验证明新法炼丹在丹药产量、质量及临床效果等于或超过古法,保持原有炼丹特点,又有改进和提高。
  1989年研制多功能牵引床,1990年获得黑龙江省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初开展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辨证分型与治疗的研究。在老专家滕义和的带领下,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治疗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降骨内压,中药内服,外用,对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起到了缓解治疗作用。临床观察千余例患者,有效率达81.4%,大大推迟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时间。经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同行领先水平,论文在《中医药学报》1992年1期上发表。同年《补肾壮骨活血通络法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开展了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
  1996年12月,在安玉芳主任带领下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骨外科手术。此后到2002年骨二科成功地进行了上百例骨外科手术。病种包括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骨不连、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经多年临床实践,运用现代医学先进诊疗技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骨髓炎;骨结核;骨不连;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吸取中西各家之长,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相应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颈椎病,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以中药保守治疗为主,中西结合,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得到省内同行及患者的认可。
  骨科的院内制剂骨筋丹20号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筋丹8号治疗颈、腰椎退行性变、骨性关节炎。强力接骨胶囊、强力接骨散,内服、外用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颗粒饮片痛风汤治疗急性痛风发作等,效果好,深受省内外广大患者欢迎
  到2006年,骨科开展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结、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各种骨科疑难杂症专科门诊,年门诊量7000人次左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胃里有水声是什么原因
姜金波
回答: 胃里有水声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胃潴留、消化不良、胃轻瘫、肠梗阻等因素有关。胃里有水声通常由胃肠蠕动异常、胃内液体潴留或气体混合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胃肠蠕动不协调,胃内液体与气体混合产生水声。这种情况常与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有关,可能伴随腹部不适或肠鸣音亢进。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2、胃潴留 胃潴留时胃排空延迟,食物和液体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晃动时易出现明显水声。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或幽门梗阻患者,可能伴有呕吐宿食、上腹饱胀。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可选用盐酸伊托必利片、注射用红霉素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异常或酶活性不足,食物分解不充分可能导致胃内液体异常积聚。常见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听诊可闻及振水音。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 4、胃轻瘫 胃轻瘫患者胃壁肌肉收缩力减弱,胃内容物排空受阻,液体潴留时晃动会产生水声。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恶心、早饱感。需控制基础疾病,饮食以低纤维流质为主,药物可选择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等促胃动力药。 5、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近端肠管积液积气,胃肠蠕动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可能伴随腹痛、停止排气排便,需通过腹部CT确诊。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必要时行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或暴饮暴食。减少碳酸饮料、豆类等产气食物摄入,餐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吐、消瘦等表现,须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或抑酸药掩盖病情。 姜金波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