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院

小儿外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省中医院儿科,1958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开设了儿科门诊,当时有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常志南和焦义成2名医务人员。1961年,何秀芬从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9年。1964年,芦志由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六年制儿科),分配到儿科门诊。1983年,焦义成医生调出;同年,甄薇由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儿科门诊。1984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成立了中医儿科研究室,常志南为儿科主任,芦志为副主任,开展了一些中医儿科临床科研项目。1985年,芦志调往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同年,丰秀菊从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儿科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儿科。1986年,又开设了儿科病房,设有床位8张。1987年,病房被取消。常志南主任离休后,丰秀菊任儿科主任,门诊设诊室二间,处置室一间。自1988年到2006年,近20年的时间里,省中医研究院儿科只设有门诊。1999年丰秀菊主任退休后,甄薇任儿科主任,直到现在。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儿科门诊主要治疗小儿肺炎、小儿肾病、厌食症等儿科疾病,同时利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开展儿科、呼吸、消化、惊风等杂病的诊治工作。1984年成立中医儿科研究室后,针对本省高寒地区常见病,特别是地域性儿科病种??小儿肺炎、哮喘、呼吸道疾病进行研究并进行诊治,在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病毒性心肌炎、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研究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间,经过对上千例小儿患者的临床观察,研制出“康儿灵”冲剂,对小儿慢性营养消耗症疗效确切。1986年开设儿科病房,收治儿科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患儿,年诊治上万人次。此时,常志南研究的肺炎宁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成果,肺炎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显著。1987年丰秀菊等开展以雾化吸入为主治疗扁桃腺炎、慢性咽炎的咳嗽等病,收到满意疗效。1992年后杨絮等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施小儿按摩治疗厌食、积滞、遗尿症、先天性斜颈,取得满意效果。1999年后,甄薇等在大量医疗实践中,研制出消积汤、厌食汤,止痰化痰汤,止泻Ⅰ号、Ⅱ号等院内制剂,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门诊量逐年上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胃里有水声是什么原因
姜金波
回答: 胃里有水声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胃潴留、消化不良、胃轻瘫、肠梗阻等因素有关。胃里有水声通常由胃肠蠕动异常、胃内液体潴留或气体混合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胃肠蠕动不协调,胃内液体与气体混合产生水声。这种情况常与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有关,可能伴随腹部不适或肠鸣音亢进。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2、胃潴留 胃潴留时胃排空延迟,食物和液体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晃动时易出现明显水声。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或幽门梗阻患者,可能伴有呕吐宿食、上腹饱胀。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可选用盐酸伊托必利片、注射用红霉素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异常或酶活性不足,食物分解不充分可能导致胃内液体异常积聚。常见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听诊可闻及振水音。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 4、胃轻瘫 胃轻瘫患者胃壁肌肉收缩力减弱,胃内容物排空受阻,液体潴留时晃动会产生水声。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恶心、早饱感。需控制基础疾病,饮食以低纤维流质为主,药物可选择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等促胃动力药。 5、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近端肠管积液积气,胃肠蠕动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可能伴随腹痛、停止排气排便,需通过腹部CT确诊。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必要时行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或暴饮暴食。减少碳酸饮料、豆类等产气食物摄入,餐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吐、消瘦等表现,须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或抑酸药掩盖病情。 姜金波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