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院

内分泌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是黑龙江省政府重点学科、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该科设有糖尿病专科门诊和住院病房,由省著名中医王克勤教授和黑龙江省名中医张晓昀教授带领内分泌专家定期出诊。该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突出中医特色 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始终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思想理念,主要从事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在西药降糖、改善甲功的同时,对患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开发研制出具有中医特色的院内制剂,主要针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各种并发症,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还针对临床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肥胖症及中老年代谢性疾病进行研治,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诊疗设备先进 发挥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特长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努力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现代医学先进诊疗技术特长,引进胰岛功能检测设备、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胰岛素泵、远程血糖管理系统、电脑糖尿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电脑血糖仪等相关诊疗仪器,可全方位地开展糖尿病及内分泌代谢病的检验、诊断和治疗。

1.胰岛素泵

据该科主任张晓昀教授讲,目前胰岛素治疗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不论是补充治疗还是替代治疗都存在一定弊端,二者均不能模拟人体胰腺的正常生理功能来工作,而胰岛素泵却克服了这一弊端,它能模拟人体胰腺的生理分泌方式来工作,通过一根细小的导管将胰岛素持续微量输注到人体内,就像正常胰腺一样每4分钟分泌1次微量胰岛素,24小时工作着,满足生理及进餐状态下所需的胰岛素用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内分泌科现有美敦力胰岛素泵6台,经过临床应用发现用泵强化治疗与常规疗法相比:眼部并发症降低76%、肾病并发症降低50%、神经系统并发症降低60%、心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

2.电脑糖尿病治疗仪

电脑糖尿病治疗仪是根据我国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结合现代电子毫米波技术研制完成的非介入性无创伤的中医高科技电子治疗仪器。其原理是对人体相应的穴位采用先进的毫米波脉冲频率照射治疗技术,并辅以特定频率的电脉冲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改善人体微循环,调节人体内分泌和神经系统,达到改善和辅助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每个穴位治疗为四分钟,各穴位逐穴进行治疗,当一个治疗周期完成后,打印机自动打印出各穴位的治疗数据。临床验证表明在两种技术的结合作用下,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力;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致痛物质代谢,有效改善高血糖引起的疲劳乏力,失眠多梦,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等症状;能有效改善甲皱微循环,对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能够促进神经传导和再生,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多年临床应用证实电脑糖尿病治疗仪是目前非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先进设备。

重视人才培养 科研梯队合理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目前拥有一支完善的科研队伍,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梯队人员结构合理,科室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3人。其中医学博士1人、硕士4人、硕士生导师1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人,考入博士2人。

学科带头人张晓昀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中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老年心脑血管病、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研究与防治工作,曾先后三次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赴日本研修学习,在基础理论和临床专业技能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归国后将海内外所学为祖国医学所用。在张晓昀主任的带领下,梯队人员始终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导思想,主要从事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科研工作,近年来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获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获省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注重患者教育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张晓昀主任介绍,糖尿病的治疗是五驾马车的一个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口服药物、胰岛素、自我管理。中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对患者的教育尤为重要。据悉,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每年在“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均举办大型糖尿病教育活动,每周三下午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1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另外,该科还为每位糖尿病患者建立书面或电子化糖尿病病历,进行长期追踪随访,帮助患者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水平,实现早治疗、早达标、早受益的目的。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胃里有水声是什么原因
姜金波
回答: 胃里有水声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胃潴留、消化不良、胃轻瘫、肠梗阻等因素有关。胃里有水声通常由胃肠蠕动异常、胃内液体潴留或气体混合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胃肠蠕动不协调,胃内液体与气体混合产生水声。这种情况常与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有关,可能伴随腹部不适或肠鸣音亢进。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2、胃潴留 胃潴留时胃排空延迟,食物和液体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晃动时易出现明显水声。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或幽门梗阻患者,可能伴有呕吐宿食、上腹饱胀。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可选用盐酸伊托必利片、注射用红霉素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异常或酶活性不足,食物分解不充分可能导致胃内液体异常积聚。常见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听诊可闻及振水音。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 4、胃轻瘫 胃轻瘫患者胃壁肌肉收缩力减弱,胃内容物排空受阻,液体潴留时晃动会产生水声。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恶心、早饱感。需控制基础疾病,饮食以低纤维流质为主,药物可选择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等促胃动力药。 5、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近端肠管积液积气,胃肠蠕动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可能伴随腹痛、停止排气排便,需通过腹部CT确诊。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必要时行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或暴饮暴食。减少碳酸饮料、豆类等产气食物摄入,餐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吐、消瘦等表现,须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或抑酸药掩盖病情。 姜金波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