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院

肛肠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黑龙江省中医院肛肠科成立于1993年,其时,规模不大,医护人员共4人。第一任科主任郑和昌(副主任医师),时任中国肛肠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肛肠学会副秘书长;科室成员有宋少华(主治医师)、佟永梅(住院医师)、高敬华(护师);肛肠科在开诊初期,曾聘请外单位几名医生开展门诊和手术治疗肛肠疾病。主管护师周玉杰于1994年调入肛肠科工作。当时设有门诊和病床4张,开展门诊及住院手术治疗内、外、混合痔,肛裂、肛瘘,结肠炎等肛肠疾病,年门诊诊治病人500余人,年收入3万元。
  从1997年开始,彭作英担任第二任肛肠科主任,科室人员重新调整:宋少华在211医院进修学习后,因工作需要调入普外科;佟永梅1998年调往省中医研究院第六门诊部;王弘道1998年调入,后调往第六门诊部。其后,吴立伟于1999年、车金峰于2001年、段江涛于2006年先后分配或调入肛肠科。
  2002年12月,搬入新住院处大楼后,肛肠科与中医外科、男性科、骨科组成综合外科病区,病床由4张增加到13张,彭作英任科主任,医生有吴立伟、车金峰,并在肛肠科门诊设有独立的换药室及手术室,手术室配有完备的监护设施及呼吸机、喉镜等抢救设施,可以独立完成肛肠疾病的手术治疗。
  肛肠科近年来在坚持以中医为特色,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同时,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改进老式手术方法,使手术新技术、新方法在改进中不断成熟和巩固。体现肛肠科治疗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①肛肠手术中、手术后全过程无痛。从1998年起成立了肛肠病术后长效止痛剂研制小组,经不断探索和筛选,研制出肛肠病术后长效止痛剂,采取肛周创面组织注射、药物阻断末梢神经传导,缓解了括约肌痉挛,减轻和消除了痛感对中枢神经的恶性刺激,应用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使术后疼痛减轻达100%、消除痛感达90%以上,使肛肠手术患者在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状态中完成肛肠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对常见肛肠疾病采用了同一种疾病多种治疗方法,如内痔开展了截根、内痔注射、内痔套扎、铜离子电化学治疗、电脑及传统手术疗法,同时开展了经阴道治疗直肠前突修补术和经直肠治疗直肠前突修补术。在肛瘘手术中,尤其对马蹄形肛瘘和复杂性肛瘘采用主症切开对口引流新方法减少术后创面,缩短愈合期,更有效地保护好肛门功能,在复杂性肛瘘内口行美兰灌注寻找,方法简单、定位准确。对环状混合痔手术的改良为分段结扎、开窗、保留皮桥、分解部分内括约肌、改善肛周血液循环,使肛门功能正常。②麻醉采用新方法:肛管麻醉和静脉麻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胃里有水声是什么原因
姜金波
回答: 胃里有水声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胃潴留、消化不良、胃轻瘫、肠梗阻等因素有关。胃里有水声通常由胃肠蠕动异常、胃内液体潴留或气体混合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胃肠蠕动不协调,胃内液体与气体混合产生水声。这种情况常与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有关,可能伴随腹部不适或肠鸣音亢进。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2、胃潴留 胃潴留时胃排空延迟,食物和液体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晃动时易出现明显水声。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或幽门梗阻患者,可能伴有呕吐宿食、上腹饱胀。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可选用盐酸伊托必利片、注射用红霉素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异常或酶活性不足,食物分解不充分可能导致胃内液体异常积聚。常见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听诊可闻及振水音。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 4、胃轻瘫 胃轻瘫患者胃壁肌肉收缩力减弱,胃内容物排空受阻,液体潴留时晃动会产生水声。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恶心、早饱感。需控制基础疾病,饮食以低纤维流质为主,药物可选择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等促胃动力药。 5、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近端肠管积液积气,胃肠蠕动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可能伴随腹痛、停止排气排便,需通过腹部CT确诊。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必要时行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或暴饮暴食。减少碳酸饮料、豆类等产气食物摄入,餐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吐、消瘦等表现,须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或抑酸药掩盖病情。 姜金波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