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院

普外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9月,当时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尚未正式建立,还处于筹备阶段。中医外科人员即与黑龙江省医院中医外科进行协作,省医院负责提供20张病床和护理人员,省中医研究院中医外科人员负责科研医疗工作。当时开展的科研课题是“结核散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科主任为杨志成、董荣西,医生有滕义和、杨发奎等。该成果曾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题为“患者的福音”记录片,以1957年10月号新闻简报的形式在全国放映。

1957年2月,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正式成立后,建立中医外科研究室,继续进行中药治疗骨结核的临床研究。1957年10月,与肇东结核医院协作,由他们提供60张床位和全部护理人员,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中医外科研究室负责科研、医疗、制药和化验。当时工作人员有:主任杨志成,住院医生滕捷、滕义和、杨发奎、赵国栋,中药士隋惠民、赵维,检验士周友人等。经过2年工作,取得了中药治疗骨结核32例全愈,26例的好转的成绩,撰写的论文发表在1958年11期《中医杂志》上。

1959年2月,在3楼东侧成立了有32张病床的病房,门诊设在1楼,手术室3间,供应室归骨外科管理。1962—1966年为骨外科最好的时期,全科医护等工作人员多达38人,病床36张。1966年“文革”开始后,门诊停止,病房撤消,这时,由矫永川暂时负责骨外科工作。

1971年恢复建立外科门诊,并将外科分为两个组:肿瘤组有矫永川、李兴源、刘殿生、张英超等,为开展青龙衣治疗胃癌的研究与省医院普外科进行协作;骨科组有滕义和、于泗海、李永智、吴静萍、高雅琴等,开展中药治疗骨质增生的研究。经过7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显著成绩,滕义和、于泗海、李永智撰写的“骨金丹治疗骨质增生213例临床观察”一文,发表在1982年10期《中医杂志》上。

1985年恢复建立了中医外科研究室,共4人,副主任为滕义和,中医师有吴静萍、庞振,护士为高雅琴。

1996年12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普外科恢复成立,吕文立任主任一直工作到现在,同时成立了手术室。

1996年12月18日,正式实施了首例手术,并且获得了成功。

1997年,普外科与中医外科完全分开,正式设病房,亦称外二科,有床位8张(2个房间),有医生4人,护士9人,并开设了普外科专科门诊。同年,手术室开展了普通外科手术,5月实施了第一例胃癌根治术,此后甲状腺、乳腺、胃肠、胆囊、疝气、大隐静脉等普外科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陆续开展,当年的门诊量达到4000余人次,收入达20万元。。

2001年4月,进一步开展了泌尿外科的手术,先后进行了肾癌、输尿管结石、膀胱癌、前列腺癌、后尿道狭窄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002年12月,搬入新住院处大楼后,普外科与中医外科、男性科、骨一科、骨二科、肛肠科组成综合外科病区,普外科床位数增加到10张,有医生5人。

2005年宋绍华调至二门诊工作后,科室现有医生4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