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心实验室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医药科研实验中心位于医技楼四楼,业务用房300余平方米,由药理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血液流变室、动物室四个部份组成。现有工作人员7名,正高职称1人,副高2人,中级职称3人,实验员1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2人,大专学历2人。拥有GBY—N6血液流变检测仪、呼吸机、16生理红录仪、显微图象分析系统,以及实验室与动物实验室设备,价值80余万元。目前开展:

1、药理、药效学的实验工作(动物实验)。

2、担任医院科研课题与研究生毕业课题的实验研究(动物实验)。

3、检测项目有:

①血液流变全套。

②体液免疫全套IgG IgA IgN C3。

③抗精子抗体(ASA)。

④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以上项目为医院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病人服务。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

本方向以功能性胃肠疾病为研究重点,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蛋白质组学、生理学等方法从神经胃肠病学角度阐述肝脾相关理论和脾本质的科学内涵,揭示中医药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机理,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学说。开展的“四磨汤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效应及产业化研究”开辟了功能性胃肠疾病“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研究

本方向以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损伤为研究重点,运用细胞生物学、血浆药理学、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活体成像等技术揭示中医药抗脑缺血损伤、促进脑组织修复和功能康复的机理,明确有效方药的效应物质,为新型中药及其复方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医药对干细胞影响和抗脑缺血损伤的研究处于国内同领域的领先地位。

3、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本方向以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为重点,探讨中医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与作用机理及效应物质;探讨术后再狭窄证候分布与证候实质,为临床治疗心肌缺血、术后再狭窄提供新方法和药物。实验室研发的复方钩藤降压胶囊、降脂消斑片、心痛舒胶囊等一批实用性成果,已经完成成果转化,生产用于临床,造福社会群众。

【主要技术平台】

1、动物实验平台

主要以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动物模型制备为研究重点,为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的病机研究提供基础。目前平台拥有动物行为记忆系统、八导胃肠电图仪、小动物立体定位仪、RT-1904C半自动生化分析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等仪器设备及研究场地。建立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小鼠模型,脑缺血大鼠模型,老年痴呆(SD)大鼠模型,抑郁大鼠模型及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等制备技术。同时从国外引进了基因敲除小鼠,正在开展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工作。

2、病理形态技术平台

以脑、胃肠、脊髓、心肌等组织的病理、生理形态学为研究重点,以黏膜、细胞、神经形态为支撑点,运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等进行观察,形成了系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平台拥有E60冰冻切片机、TS-12A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Bx51光学显微镜及IPP5.1图像分析系统、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等仪器设备。先后进行了小鼠大脑、脊髓、胃肠及大鼠脑组织、血管的单标、双标、荧光、BRDU标记的免疫组化法,建立了成熟的神经递质、神经干细胞染色、形态描述、数据分析。

3、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

以细胞模型的中药筛选、中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药作用靶点及药效机制、中药细胞毒理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拥有流式细胞仪、二氧化碳培养箱、三气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奥林巴斯显微镜、倒置生物显微镜、高压灭菌锅、数彩图像显微分析系统等仪器设备。进行了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肿瘤细胞等细胞培养,开展了细胞调亡检测、各种流式细胞分选与检测、ELISA检测、病毒载体转染等实验。目前已建立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SOP、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SOP、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SOP以及神经干细胞MTT检测SOP。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控制细胞的路径、对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及效应蛋白质变化,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优化中药的配方和组成。该平台拥有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蛋白质芯片系统、蛋白质转印系统、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交互作用分析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目前已建立了核酸分离纯化、凝胶电泳、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质粒和腺病毒载体构建等技术。

联系电话:0731-85600740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整合资源 服务群众-----我院日门急诊人次创历史新高

7月7日,我院日门急诊人次创历史新高,诊疗人次达到4207人次,比去年同期历史最高点多出578人。其中,当天门诊人次位居前列的分别是内科1083人次,儿科707人次,妇产科395人次。 门诊办主任倪秋华介绍,今年以来,门急诊人次屡创新高,得益于目前社会各界对中药中医的广泛认可,在高效率、快节奏、强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中医倡导的养生、治未病、调理治本等治疗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同时,医院全力推进“大门诊”项目建设,全院整合医疗资源,一批名老中医集体在医院国医堂亮相坐诊,得到群众的深度推崇,极大地树立了中医领域业界权威。另外,为培养医疗梯队,夯实门诊力量,科室主任、副主任都要保证一定的坐诊时间,副高以上中青年教授也要下到门诊一线,确保门诊诊室无空房率,极大地方便了病人。为突出医院中医特色,各科室还推出众多特色医疗项目,让中医中药深入人心。 另外,今年以来,门诊办不断改善就诊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如推出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挂号系统、发放便民服务卡、设置点名挂号流程、中药房引进取药电子化叫号系统、创新中药剂型方便携带、为外地病人邮寄化验单、药品等,贴心为病友服务,从而不断赢得病友认可。(陈双)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怀孕6个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冷启刚
回答: 怀孕6个月需注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产检、避免危险动作及保持情绪稳定。主要有营养补充、姿势调整、睡眠管理、症状监测、心理调适等方面。 1、营养补充 孕中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豆制品,每日搭配深色蔬菜和全谷物。钙需求增至1000毫克/天,可通过牛奶、芝麻等补充,同时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生食、高糖高盐食物,控制咖啡因摄入量在200毫克以内。 2、姿势调整 避免久站久坐,每1小时变换姿势,坐时用靠垫支撑腰部。弯腰动作改为屈膝下蹲,提重物不超过5公斤。睡觉采用左侧卧位,双腿间夹孕妇枕缓解压力。禁止突然扭转腰部或高举手臂等危险动作。 3、睡眠管理 保持7-9小时规律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抬高下肢减轻水肿。出现腿抽筋可热敷并补充镁剂,使用U型枕支撑腹部。夜间频尿可尝试盆底肌训练,避免睡前饮用利尿饮品。 4、症状监测 记录胎动频率,2小时内少于10次需就医。警惕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妊高征征兆。分泌物异常或规律宫缩应立即检查。控制体重增长在每周0.5公斤内,血糖偏高者需严格监测饮食。 5、心理调适 参加孕妇课程学习分娩知识,与伴侣共同制定育儿计划。每天进行正念呼吸练习,焦虑时可听胎心音缓解。避免接触负面生育信息,建立亲友支持网络。出现持续情绪低落需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和防滑平底鞋,洗澡水温不超过38℃,避免桑拿和长时间泡澡。外出携带急救卡和产检资料,远离拥挤场所和化学污染环境。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提前准备待产包物品清单,出现阴道流血、破水等紧急情况立即平卧送医。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