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消化内科 (共17位医生)

科室简介

消化内科是专门从事消化内科疾病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科室。是衡阳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目前科室分为衡阳市解放大道东院和华新开发区新院两个科室,共有床位80张,医师16人(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3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4人,硕士9人;有两位专家分别在悉尼大学附属Nepean医院、香港大学圣玛丽医院学习深造。我科是省内较早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单位。

消化内科拥有电子胃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肠镜、胶囊内镜、高频电治疗仪、微波、射频治疗仪、小肠功能测定仪、尿素碳-14呼气试验Hp检测仪和结肠灌洗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检查设备。有一支业务精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1974年率先在衡阳市开展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并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1992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及套扎术,成功地治疗了2000多例病人,1997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级卫生部继续教育项目,并成功举办4次学习班,学员来自十多个省份,培训学员约200多名。80年代初以来陆续常规开展了胃肠息肉、胃粘膜脱垂高频电切除及微波、射频治疗术、食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放术、胃内异物取出术、逆行性胰胆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快速肝活检、癌肿药物注射术以及放射介入治疗如肝癌选择性血管插管及栓塞化疗等技术,成功地治疗了数万例病人。1988年率先在省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胃肠激素、肝纤维化指标及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作为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纤维化及胃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指标。近5年来,内镜下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应用范围明显扩大,先后开展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及网篮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胆道支架置入术、内镜下胰管切开取石和支架置入术、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术、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高难度技术,其中高位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晚期肝门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胰管切开取石和支架置入术及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技术在省内处领先水平。

消化内科科室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厅(市)级、校级课题30多项,其中“内镜下食道静脉套扎术”被列入国家级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人胃液ECG放免测定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研究的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幽门螺杆菌的免疫防治》获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美国Gastroenterology、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及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期刊发表科研、教学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杂志论文3篇,编写教材和专著8部,其中有一篇论文在2004年美国消化病学术周进行交流,并获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的杰出青年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一个小男孩的大贡献

一个小男孩的大贡献 他走了,却给素昧平生的患者带来了新生,带来了光明 (编辑部)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来自耒阳的梁先生8月9日晚在儿子小华(化名)的器官捐献自愿书上签了名。3天前,儿子意外从三楼摔下受重伤入院,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依然未能挽回7岁儿子的生命。在不幸面前,梁先生最终选择了捐献儿子的器官,希望儿子在生命最后能够救到人。 父母含悲捐献儿子器官 8月9日晚20:00,在南华附二医院,梁先生的儿子静静地躺在ICU。他是从另一家医院转院进入南华附二医院,已经连续昏迷了3天,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也遗憾地未能把他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手术室外,衡阳市红十字会的协调员耐心地为家属解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和权益。 对于今年7岁的儿子走到生命最后关头,梁先生一家难掩悲痛之情。在亲戚的扶持下,失去儿子的母亲无力地坐在椅子上,父亲表达了捐献孩子器官的意愿。 听到小华父母愿意捐献儿子器官救人的消息,正在永州参加泌尿外科会议的南华大学校长助理、南华附二医院集团院长罗志刚教授,马上赶回医院。 罗志刚教授开始根据血型与HLA资料进行尿毒症患者筛选,一切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小组的成员们在准备器官获取需要的手术仪器设备器械与药品试剂;移植组的医生们在筛选受者(移植对象),通知相关科室进行移植前的各项人财物准备工作;血透室的工作人员到位,连夜进行移植前的加强透析;配型中的技术人员将对捐献者与可能的受者进行移植配型工作;检验科的检验技师们对捐献者的相关脏器功能进行评判性的检查;器官捐献协调员既要与家属交流,还要与器官捐献分配网络联系,不能否认,在这个阶段,器官移植协调员的工作量、工作压力是最大的。 鉴定专家随时待命。 8月9日晚上23点半左右,家属签完器官捐献自愿书。家长梁先生最后看了一眼他的孩子。 衡阳市红十字会协调员涂闻卿感动地说,对于捐献者梁先生一家,她也钦佩他们的勇气,她说:“他们的义举也是非常伟大的,儿子死后帮到别人,让生命在别人身上延续。” 捐献孩子器官是为了救他人 梁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在农村务农,家境贫困,妻子在家照顾儿子小华,他常年在广东打工谋生。今年7月21日,他还特意回家看望了儿子小华,儿子很听话,从不让父母操心,做梦都没有想到突遇上意外的不幸,在悲痛之余,梁先生毅然决定将儿子小华的器官捐献。 “我是个农民,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捐献孩子的器官,是为了帮助更多的有需要帮助的人。”梁先生说。 随后,捐献者缓缓的被推入了手术室。 在OPO小组完成了器官摘取以后,他们继续小心地充满了敬意的整修捐献者的遗体。记者注意到,孩子小华走了,走得很安详,长长的睫毛,就像是睡着了一样,大家看了以后,觉得整理以后的孩子的神态让人不忍心再去打搅他,让他好好的睡下去。 接下来,移植组的医生开始进行供肾的修整。罗志刚教授告诉记者,相对与成人而言,孩子肾脏的体积较小一些,但是,这不会影响移植。他们曾经将2岁孩子的供肾让一个成人的肾脏功能得到了成功的代偿。但是,他们必须小心保护好每一支血管。当肾脏修整完毕,已经是8月10日凌晨2点了。 两位患者成功移植获新生 由于这一次的捐献过程来得很快,受者准备居然还相对延迟了。根据术前的血型资料,他们优选了两个受者,一位在晚上连夜接受了加强血透。还有一位因为长居广东东莞,在8月9日下午6点多接到电话以后,没有赶到高铁,坐晚上11点多的快车回衡阳。 移植组的医生继续整理受者的资料,写病历、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等。对于他们来讲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8月10日8点,各种电话开始接踵而至,主要是针对受者的配型、网络分配等。到了11点多,所有的技术与行政程序全部完成。2位受者通过了器官分配网的分配,接进了手术室,开始麻醉。 罗志刚教授介绍,东莞的受者在8月10日早上5点多赶到了衡阳,他已经经历了数次配型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对他来讲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罗教授说,手术是一针一线细致活。由于这是一个小男孩的肾脏捐献给成年人,血管的管径不是很匹配,移植组的医生对于血管的选择,吻合方式都做了最优化的设计,以保证术后肾脏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流。 第一台肾移植手术在1小时20分钟以后完成,受者循环开放,吻合口一丝不漏,肾脏逐渐红润,输尿管充盈,清亮的尿液随之汨汨流出,移植成功。 2台肾移植手术在8月10日下午4点前全部完成,晚上9点半,ICU传来佳音,2位移植受者情况良好,术后尿量都在2000毫升以上。 “越来越多有爱心的市民做出了遗体捐献的选择,今年成功完成遗体捐献的人数较去年有所增长。”涂闻卿动情的说道,小华是我市今年第4例遗体捐献者,也是自2011年10月起我市启动遗体捐献试点工作以来第10名捐献遗体的爱心市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捐献的行列中来,来挽救更多的生命,挽救更多的家庭。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