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

烧伤外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烧伤外科是国内医院最早建立的烧伤专业学科之一。五十年来救治了两万五千余例烧伤病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主任医师一人,副主任医师四人,博士一人,硕士二人,陈华德主任现任广东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该科率先在全国建立了100级全层流烧伤治疗病房,提供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及一流的服务,大面积烧伤治愈率达到98.6%以上,医技水平在国内外处于先进行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较以往降低约1/4,得到国内外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是东南亚教学进修的学习基地。目前,该科已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烧伤专业副主委以上人员40余人,以及250余位全国各地医院院长及管理人员的参观学习。

烧伤外科对各种烧伤、烫伤、化学烧伤、电烧伤、大面积创伤治疗和各种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烧伤后瘢痕整形及瘢痕早期防治有独特专长,对慢性溃疡、窦道、糖尿病足、放射性溃疡等难愈性创面修复有最新的防治方法,显著降低了下肢慢性溃疡截肢率,疗效满意,深受患者好评。目前,该科聘请了盛志勇、王正国、程天民等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名誉教授,指导科研及临床工作,参与了国家863项目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多项省、厅等级科研项目,曾获省、厅科技奖多项,专利一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烧伤外科烧伤、各种原因导致的损伤、长期不愈的伤口,是常见、多发病,创伤不仅伤在体表,而且影响全身,严重者不但病程长、并发症多,并且危及生命,治疗较困难,而且愈合后常有瘢痕增生,致残率高,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伤病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可造成终身残疾。

烧伤科在治疗以下烧伤、创伤运用国内外最新技术及方法,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1、大面积严重烧伤;2、小儿烧伤;3、老年烧伤;4、电烧伤;5、化学烧伤;6、各种严重软组织创伤;7、褥疮;8、烧伤及手术后瘢痕增生早期防治;9、各种烧伤、创伤后整形及功能康复;10、糖尿病、脉管炎等引起的慢性溃疡等。

烧伤外科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上有独特专长。拥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治疗环境、一流的治疗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首先在全国建立了100级全层流烧伤病房,结合先进的烧伤悬浮治疗装置,可显著减轻伤病员的痛苦,减少感染的机会和并发症,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量,加快创伤愈合,从而大大降低治疗费用,大面积烧伤治愈率达96%,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

烧伤外科,2002年正式聘请了我国著名的烧伤、创伤专家盛志勇、程天民、王正国三位院士为名誉教授,指导科研和临床治疗工作。目前烧伤外科正进行省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并参与暨南大学、解放军304医院组织的国家863项目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等任务,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现以“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余细勇当选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名誉主委

8月14日至17日,国际心脏研究会2014中国学术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我院医学研究部余细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有来自国内外从事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学研究生和临床医生10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规模空前。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学科交叉,促进转化”,期望通过学术交流充分展示在心血管基础研究和转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并进一步推动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间的融合和提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转达了他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建议——病理生理学应该与临床紧密结合,以问题为研究导向,由临床实际提出科学问题,并努力应用到临床。 在本次会议上,我院余细勇主任、单志新研究员、邓春玉研究员、李晓红博士进行了大会口头学术报告,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我院在心血管基础与转化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准备,本次大会期间成立了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ISHR-CCTM)第一届委员会,我院余细勇教授当选为共同名誉主任委员,谭宁主任当选为常务委员,单志新和于汇民主任当选为委员。该委员会隶属于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其ISHR中国分会,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为我国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创新性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储备;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临床需求与产业转化的有机结合,以一体化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造福广大患者。 在本次会议的青年优秀论文竞选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地区的18位青年学者经过同行专家初筛脱颖而出、同台竞争,经过严格的海外专家为主的评审团评审,我院冯宇亮博士(导师余细勇)和邹笑硕士生(导师单志新)以出色的论文质量和英文答辩分别荣获了青年优秀论文一、三等奖,获得了评审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同时,孟锦绣副研究员获得了优秀壁展(poster)论文奖。 文、图_医学研究部 单志新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痘坑用什么可以修复
聂小娟
回答: 痘坑可通过点阵激光、微针治疗、填充注射、皮下剥离、化学剥脱等方式修复。痘坑是痤疮愈合后遗留的凹陷性瘢痕,与真皮层胶原损伤有关。 1、点阵激光 点阵激光通过热刺激促进胶原重塑,适用于较深的箱车型痘坑。常用设备包括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和铒激光,治疗时会产生微小热损伤区,刺激新生胶原填充凹陷。需重复进行3-5次,每次间隔1-2个月。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或色素沉着。 2、微针治疗 微针通过机械刺激诱导创伤修复反应,适合浅表滚轮型痘坑。使用0.5-2.5毫米针头在皮肤表面制造微通道,促进胶原增生。可配合生长因子或透明质酸导入增强效果。需每月治疗1次,连续4-6次。术后需严格防晒避免色沉。 3、填充注射 填充注射能立即改善明显凹陷,常用材料包括透明质酸、聚左旋乳酸和自体脂肪。透明质酸维持时间6-12个月,适合孤立性深坑。聚左旋乳酸需分次注射,通过刺激自体胶原实现渐进式改善。可能出现结节或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4、皮下剥离 皮下剥离用针头松解痘坑底部纤维粘连,适用于冰锥型痘坑。通过破坏纤维束使凹陷部位上抬,常与填充或激光联合使用。操作需精确控制深度,过度剥离可能导致皮肤凹凸不平。术后需加压包扎预防血肿。 5、化学剥脱 化学剥脱通过酸类制剂促进表皮更替,适合浅层痘坑伴色素沉着。常用35%-70%甘醇酸或三氯醋酸溶液,可控地破坏表皮至真皮浅层。需根据皮肤反应调整浓度,可能出现灼伤或持久性红斑。术后需使用医用修复敷料。 修复期间应避免搔抓治疗部位,使用温和的氨基酸洁面产品清洁皮肤。严格做好物理防晒,选择SPF50+PA+++的防晒霜。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皮肤修复,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治疗间隔期可使用含积雪草苷或神经酰胺的护肤品帮助屏障修复。若出现持续红肿或感染迹象应及时复诊。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