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五官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朝气蓬勃的医疗队伍,现有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4人、护师(士)9人。
  科室编制床位30张,实际开放床位40张,年门诊量26000余人次,年均住院患者1300余人次,年均手术1000余台次。治疗范围涉及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与颌面外科四个三级学科,拥有耳鼻咽喉头颈专用手术显微镜、鼻窦内窥镜、耳内窥镜、支撑喉内窥镜、奥林巴斯纤维鼻咽喉镜、32导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美国等离子手术系统、耳鸣治疗仪、耳显微手术电钻、耳鼻咽喉科工作台、纯音测听仪、二氧化碳激光机、微波治疗仪、多功能监护仪及多套进口内窥镜成像系统及影像工作站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
  在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科室近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填补了医院及本地区多项空白,部分技术在省市处于领先地位。在本市率先开展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支撑喉内窥镜喉显微手术、耳显微手术和耳内窥镜手术,形成了以“鼻窦内窥镜、支撑喉内窥镜、耳内窥镜”为主的微创外科特色;同时在耳鼻咽喉-头颈肿瘤以及鼾症的外科治疗方面,率先开展了鼻侧切开术、面中部揭翻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上颌骨全切术、扁桃体癌扩大切除术、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术以及下咽癌切除术和颈淋巴清扫术、等离子手术治疗鼾症、悬雍垂腭咽成型术、颌骨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等高难度手术,技术实力位居市级医院前列。
  科室积极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全科在省级及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2008年建立了市区内首家由耳鼻咽喉科主导的睡眠监测实验室。由3名医生和1名技术员组成,购进了32导多导睡眠呼吸(PSG)监测仪、CO2激光手术系统、低温等离子射频和无创通气系统,开展了PSG监测、激光辅助手术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现有监测仪器2台,能同时为2名患者进行监测。至今已对近100例患者进行了PSG监测,为100余人次患者进行了CPAP或BiPAP治疗,80余例患者进行了各种手术治疗。
  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面,我科对传统的腭咽成形术(UPPP)不断进行改良,从传统的UPPP手术,到重建悬雍垂的腭咽成形术,到保留悬雍垂的腭咽成形术,引进了保留悬雍垂的(H-UPP技术)。低频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对治疗单纯鼾症和轻度OSAHS 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具有微创、快速、无血、痛苦小等优点。我科在市内较早开展了该项技术,开展了软腭打孔术、扁桃体射频消融术、舌根射频消融术、下鼻甲射频消融术等,使广大患者受益。针对舌根肥厚等舌后区阻塞引起打鼾、呼吸暂停,即舌源性上气道阻塞。我科引进了针对舌源性OSAHS的一项新的微创外科技术,在省内最先开展此项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痛苦。这种手术创伤小,与UPPP同时进行,提高了治疗效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将秉承团结向上的拼搏精神、爱科如家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创建和谐、健康、进取的特色科室,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