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肝胆外科是医院重点专科,设定病床39张,每年病床使用率达113-125%。现有医生9名及一批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科护理人员。主任医师或教授3人、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2人、住院医师4人,所有医生均具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6人,有多名医生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和香港留学或进修。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多人荣获“局管人才”或“院管人才”称号。在省、市各相关专业委员会均有重要任职,其中科主任夏金堂教授任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肝胆外科主要承担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治的日常及急诊任务,同时兼顾普通外科其他疾病的诊治。收治病人约1200-1400例次/年、完成手术超800台/年。拥有电子胆道镜、腹腔镜、氩气刀、超声刀、血管结扎束、胆道冲击波碎石仪等先进设备。医院是国内开展肝切除手术最早单位之一(上世纪50年代,发明竹制肝刀),也是省内较早开展肝移植,能凭借自身力量成功完成此类手术的少数单位之一。肝胆外科在微创手术,肝癌,肝血管瘤,胆道肿瘤,胰腺肿瘤,胆囊、胆道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腹壁疝,腹膜后肿瘤等外科诊治方面均具特色。
  腹腔镜微创手术: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切除+胆道探查+电子胆道镜冲击波胆道碎石取石,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胆道取石,肝囊肿开窗或摘除,腹股沟疝或切口疝修补,完全或手辅助肝肿瘤、胃肠肿瘤、脾切除,阑尾切除、消化道穿孔修补,诊断不明腹部疾病的腹腔镜探查等。
  肝癌的综合治疗:开展大肝癌及巨大肝癌切除,采用或联合采用常温下或低温下全肝血管隔离阻断肝血流,单侧入肝血流阻断,腔静脉前隧道悬吊,氩气刀、超声刀、血管结扎束止血,术中B超引导等措施以控制肝出血和提高肝切除的准确度等。同时开展术中高温固化,术中或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经皮肝穿刺酒精注射消融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治疗,肝癌二期切除,开腹或经股动脉穿刺皮下药盒埋置肝动脉灌注化疗,HIFU,肝癌靶向及免疫,X光刀等综合或续贯治疗。典型病例:一例巨大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病者经肝胆外科高温固化、7次介入治疗后超15年仍神奇生存。
  胆囊及胆道结石:单纯胆囊结石:急诊或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对少数具适应症者实施保胆手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前或术后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胆道取石。肝内、外多发胆管结石:开腹手术,必要时联合肝切除或胆肠吻合术;对肝内巨大或充满型、胆道下段嵌顿型结石,采用经胆道镜胆道冲击波碎石仪碎石。术后残留结石:经T管窦道胆道镜碎石、取石;药物溶石、排石及药物预防复发等。我科胆道镜和胆道冲击波碎石仪的联合应用使得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例结石的残留率显著下降、治愈率得到极大提高,达国内先进水平。
  胆囊息肉:对息肉较小、胆囊炎症不明显、无症状病例采用长期追踪或药物治疗;息肉较大或生长速度较快或恶变不能排除、胆囊炎症明显、合并胆囊结石或胆源性胰腺炎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等。
  肝血管瘤:因肝血管瘤无恶变、破裂之虞,肝胆外科对肿瘤小、生长慢之确诊血管瘤主张追踪观察;体积大、生长快、症状明显者,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恶性阻塞性黄疸(胆道、胰腺肿瘤):胆囊癌、胆管癌切除,胆囊癌及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经典或改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全胰切除,保留脾脏的胰尾切除,放化疗等。肝胆外科之特色是对并发阻塞性黄疸的晚期胆道、胰腺肿瘤或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实施经皮穿刺放置支架引流、解除黄疸,已累积数十例经验,连续6年成功率达100%,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生命得到有效延长。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倡导药物联合一期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大大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对轻、中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愈率达近100%。
  肝硬化、门脉高压:传统或超声刀食道、胃底血管离断术,不能耐受手术者脾脏介入栓塞治疗。
  腹壁疝:包括腹股沟疝、切口疝、脐疝等的无张力修补或腹腔镜手术。
  腹膜后肿瘤:各种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切除、辅助介入或射频治疗。肝胆外科曾成功切除第四次复发,重达15公斤的腹膜后脂肪肉瘤。
  肝胆外科5年来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约100篇,科普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省自然、省科技、市科技、省医学、市医学等课题达20余项。担任广州医学院本科教学及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有多人获广州医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合力构筑高水平的会诊平台---全院多学科会诊(MDT)在我院正式启动并逐步推行

按照今年医院工作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临床诊疗水平,加强学科间协作,使涉及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疑难病例得到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诊治,在医务部的精心策划下,在6月到8月期间成功举办了4期“全院多学科会诊(MDT)病例讨论会”,建立了我院MDT平台,并在院内逐步推广。 多学科协作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最先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起,通常是指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诊疗模式。它是一种规范化治疗、国际领先的诊疗模式。 鉴于目前我院的全院会诊通常是临时确定会诊医生,参与会诊的医生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发挥专科优势,缺乏良好示范作用,导致临床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等原因,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务部以“创造良好的临床诊治交流和学习平台,培育、打造高水、高效率的临床诊治技术专家团队”为目标,通过更规范的多学科会诊组织流程,正式启动了MDT诊疗模式。 MDT起步阶段得到消化病中心的支持,在2014年6月17日、7月9日分别举办了第一期及第二期MDT,由外科系统试点,胃肠外科承办,普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消化内科、肿瘤科、中医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消化学组主任组成的MDT专家组齐聚一堂,会议由医务部黄逸辉主任主持,病例讨论由普外科古维立主任主持。针对胃肠外科提供的疑难病例,MDT消化学组的各位主任共同探讨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老年消化内科全体医生参加了会议。 前两期胃肠外科MDT起到了良好示范推动作用,2014年8月12日在呼吸科赵子文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第三期呼吸系统MDT成功举办,由血液内科、风湿免疫内科、感染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主任组成的呼吸系统学组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一例内科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各专科专家分别从本专科的角度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后赵子文主任综合多科的诊断依据,逐一分析排除了多个常见疾病,最终推断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诊断,并总结了此类疾病诊断的整体分析思路,给旁听的专科医生们传授了宝贵的经验。 多学科会诊的开展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前几期MDT中,曹杰院长、刘朝晖副院长、江新青副院长、聂玉强副院长等分别到场参与了病例讨论和会后总结。 曹杰院长在首场MDT会后总结中强调,我院是以追求临床技术水平为根本的大型三甲医院,疾病诊治能力是医生的看家本领,提高医院整体临床诊疗水平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多学科协作会诊”(MDT)是在为患者提供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各科专家资源,得出最优化诊治方案,最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同时,曹杰院长就MDT工作的开展及落实分别对医务部、参会专家及医务人员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贵在坚持。希望以“努力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为主旨”,将MDT做得更加扎实、有效,保持该平台的生命力,在做好“消化系统疾病”MDT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更多学科的MDT,长期坚持下去。 二是贵在质量。希望各参会专家树立“严谨、全面、细致、创新”的理念,认真准备每次病例讨论,同时还应树立“传帮带”的理念,把先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医疗态度传承下去。 三是贵在成效。希望有更多的临床医生能够参加旁听和观摩,通过聆听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的临床救治意见,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临床技术水平! MDT促进了多个临床科室在疾病诊治的交流,推动了医院内部临床、检验检查辅助科室间的了解和协作。到会专家们表示,各科间的进一步理解和交流将有利于病人综合治疗的发展,必将造福更多的病患! MDT模式的推行,对于患者而言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优质的就医体验,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路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专家科普

更多 >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