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 (共18位医生)

科室简介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是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著名的谢志光教授创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室,现为医院医学影像部的核心科室,包括普通放射、CT、MRI组;专业设备先进,人才梯队合理。近年来我科在医、教、研方面全面发展,2009年我科被评为医院重点专科,在广州市影像学界的地位亦不断提高。

(一)专业设备:

1.MRI:我科配有SIEMENS Verio 3.0T及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各一台,配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通道线圈等配件,结合最新诊断工作站及后处理软件,对全身各部位进行高效率的磁共振检查。

2.CT: TOSHIBA 320排容积CT一台,是目前世界领先的多排螺旋扫描容积CT,具有320排超宽探测器,可实现多个脏器的全器官动态扫描,对心脏冠脉检查、颅脑一站式检查、各部位CTA及体部器官灌注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另我科配备16排多层螺旋CT用于急诊CT检查,以最高效率配合临床诊治。

3.普放:备有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乳腺钼靶机及多台高档DR、CR设备。

(二)人才队伍

专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主任医师5人(其中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4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8人,医师10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10人;副主任技师6人,主管技师8人,技师10人,护士4人。人员梯队配比合理。

学科带头人:江新青,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部主任兼放射科主任,广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医学影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腹部学组委员,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CT与MR杂志》、《磁共振成像》等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所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专家;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会专家。对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深入了解,主要研究方向为腹盆部影像学及分子影像学,部分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负责的课题曾获2006年度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 10部。先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省部级课题。带教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8名,4名已毕业,分获南粤优秀研究生及广州医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多次获评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广州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管优秀人才及广州市卫生局优秀科技人才等称号、2007年度广州市卫生局三等功。

(三)优势技术项目

1.盆腔疾病影像诊断:专科负责人江新青教授在子宫肿瘤MRI诊断、分期及疗效观察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曾对1000余例子宫颈癌进行系统研究,曾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多篇,其负责的课题《MRI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专科开展多项与宫颈癌治疗后MRI功能成像评价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认识,为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另外专科在子宫、附件及前列腺等盆腔病变影像诊断方面经验丰富,在2008年、2010年主办了两届“广东省盆腔疾病影像诊断学习班”,获得良好效果。莫蕾副主任医师是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委员,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像诊断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有相关省部级课题,发表论著多篇。

2.肝脏疾病功能成像及分子影像学:专科开展了MR灌注成像、弥散成像、CT灌注成像等新技术,能够在病理生理学阶段诊断肝脏病变,达到从形态到功能学全面评价病变的目的;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对肝癌基因治疗后MR功能成像及分子影像学进行深入研究,江新青教授等负责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3.结肠癌CT诊断:利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多种方式的后处理重建,获得结肠内、外病变多角度、多层次的“一站式”诊断。相关经验多次在国内外会议、学习班上交流。我科与胃肠外科等科室在CT虚拟结肠镜检查项目进行合作,并申报了2008年广州市科普项目“CT虚拟结肠镜在结肠癌筛查的推广应用”。谢琦教授在结肠癌CT诊断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发表多篇论著。

4.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与国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中科院等单位有密切合作,重视功能神经影像的临床应用;作为国家动静脉溶栓多中心课题影像科合作单位24小时开放多模式CT、MR检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 CT立体定位微创治疗高血压脑血肿已经开展数百例,效果明显;近年来开展脑肿瘤术前重要功能区fMRI 检查,指导临床手术计划;常规开展功能磁共振(DWI、DTI、MRS、SWI、PWI等)在临床应用,能达到早期、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联合fMRI和DTI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机制的研究”等研究课题正在顺利开展。魏新华副主任医师是广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在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及分子影像学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并发表多篇论著。夏建东主任医师是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及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在神经、五官影像诊断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相关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著多篇。

5.心血管系统影像诊断:我科是省内较早应用螺旋CT进行心脏冠脉成像及心肌灌注研究的单位,目前应用320排容积CT,更可突破患者心率快、心率不齐等限制,进行更高质量的心脏影像检查。王海林主任医师是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及心胸学组委员,吴梅主任医师是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委员,二人在心血管影像诊断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相关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著多篇。

6.高分辨率乳腺钼靶摄片:最新引进的Metaltronica FLAT系列乳腺X光机,结合专用超高分辨率诊断系统,能显示更多的细微病灶,降低漏诊率,尤其适用于乳腺癌筛查,汪珍穗副主任医师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有相关省部级课题,发表论著多篇。

(四)科研、教学

积极发展影像诊断科研项目,以优势技术带动科研立项,以科研成果进一步发扬优势技术,相辅相成。科室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水平进步明显,近五年内获得省级以上课题立项共9+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10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被评为广州市医学会优秀论文。

放射科自200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在读5人);2010年成为博士培养点,现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放射科是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院内及省内影像专科规范化培训。放射科长期承担广州医学院影像本科及大专实习生带教任务。

积极进行影像专业继续教育活动,近年主办了两届“广东省盆腔疾病影像诊断学习班”(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主办了广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会;长期承办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分会腹部学组读片会,积极派出人员参与省市级各系统的讲座及读片会。

(五)专科发展目标

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以“和谐、法治、发展、创新”为科室宗旨,加强科室管理,发展、运用先进技术,优质高效完成医疗任务及高干保健任务;提高科研水平,争取在3-5年内将放射科建设成市一医院品牌重点科室、广州市医学影像学重点专科,争取业务及科研达到省内一流水平,优势项目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建立广州市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中心或广州市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制定全市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医学影像学示范性专业教学基地,规范化人才培养。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合力构筑高水平的会诊平台---全院多学科会诊(MDT)在我院正式启动并逐步推行

按照今年医院工作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临床诊疗水平,加强学科间协作,使涉及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疑难病例得到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诊治,在医务部的精心策划下,在6月到8月期间成功举办了4期“全院多学科会诊(MDT)病例讨论会”,建立了我院MDT平台,并在院内逐步推广。 多学科协作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最先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起,通常是指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诊疗模式。它是一种规范化治疗、国际领先的诊疗模式。 鉴于目前我院的全院会诊通常是临时确定会诊医生,参与会诊的医生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发挥专科优势,缺乏良好示范作用,导致临床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等原因,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务部以“创造良好的临床诊治交流和学习平台,培育、打造高水、高效率的临床诊治技术专家团队”为目标,通过更规范的多学科会诊组织流程,正式启动了MDT诊疗模式。 MDT起步阶段得到消化病中心的支持,在2014年6月17日、7月9日分别举办了第一期及第二期MDT,由外科系统试点,胃肠外科承办,普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消化内科、肿瘤科、中医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消化学组主任组成的MDT专家组齐聚一堂,会议由医务部黄逸辉主任主持,病例讨论由普外科古维立主任主持。针对胃肠外科提供的疑难病例,MDT消化学组的各位主任共同探讨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老年消化内科全体医生参加了会议。 前两期胃肠外科MDT起到了良好示范推动作用,2014年8月12日在呼吸科赵子文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第三期呼吸系统MDT成功举办,由血液内科、风湿免疫内科、感染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主任组成的呼吸系统学组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一例内科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各专科专家分别从本专科的角度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后赵子文主任综合多科的诊断依据,逐一分析排除了多个常见疾病,最终推断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诊断,并总结了此类疾病诊断的整体分析思路,给旁听的专科医生们传授了宝贵的经验。 多学科会诊的开展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前几期MDT中,曹杰院长、刘朝晖副院长、江新青副院长、聂玉强副院长等分别到场参与了病例讨论和会后总结。 曹杰院长在首场MDT会后总结中强调,我院是以追求临床技术水平为根本的大型三甲医院,疾病诊治能力是医生的看家本领,提高医院整体临床诊疗水平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多学科协作会诊”(MDT)是在为患者提供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各科专家资源,得出最优化诊治方案,最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同时,曹杰院长就MDT工作的开展及落实分别对医务部、参会专家及医务人员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贵在坚持。希望以“努力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为主旨”,将MDT做得更加扎实、有效,保持该平台的生命力,在做好“消化系统疾病”MDT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更多学科的MDT,长期坚持下去。 二是贵在质量。希望各参会专家树立“严谨、全面、细致、创新”的理念,认真准备每次病例讨论,同时还应树立“传帮带”的理念,把先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医疗态度传承下去。 三是贵在成效。希望有更多的临床医生能够参加旁听和观摩,通过聆听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的临床救治意见,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临床技术水平! MDT促进了多个临床科室在疾病诊治的交流,推动了医院内部临床、检验检查辅助科室间的了解和协作。到会专家们表示,各科间的进一步理解和交流将有利于病人综合治疗的发展,必将造福更多的病患! MDT模式的推行,对于患者而言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优质的就医体验,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路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