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ICU)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2年,现开放床位15张。医务人员共55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3人,硕士研究生5人。是一支技术精湛、设备精良、训练有素、高度团结合作的专业技术团队。
  重症医学科(ICU)涉及危重病医学的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院内急救和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可为全院外科大手术围术期以及各科危重病人提供连续的循环动力学、呼吸力学及各脏器功能监测和加强支持治疗,对各类危重病人如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慢性呼吸衰竭(如ARDS等)、急慢性心力衰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重型颅脑损伤、多发伤、各种严重中毒等的救治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症医学科是陕西省急救中心的组成部分,曾多次完成了我省境内多起重大矿难和公共突发事件的救治,承担全省医护人员培训和实习进修任务,为省内各级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危重病专业人才。
  重症医学科(ICU)还拥有一个优秀的护理团队,在人工气道管理、急危重症监护、高危卧床病人安全管理、抢救配合、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获得院级“病人最满意护理单元”;并涌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优秀护士、优秀带教老师等先进人物,由于科室人员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2007年获得陕西省“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2009年被中华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小家”。
  重症医学科(ICU)主要医疗设备:
  1、无创心排仪:1台;
  2、呼吸机16台:多功能有创呼吸机15台,无创呼吸机1台,转运呼吸机1台;
  3、多功能中央监护系统:中央监护仪3套,床边监护仪18台;
  4、心肺复苏仪:1台;
  5、床旁血气分析仪:1台;
  6、输注管理系统:1套;
  7、防压疮循环气垫床:17套;
  8、深静脉血栓预防系统:1台;
  9、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胃肠营养泵、震动排痰机、除颤起搏监护仪、心电图机、X光床头拍片机、消毒机等多台设备。
  重症医学科(ICU)诊疗特色:
  1、呼吸力学监测及支持技术:对各类危重症病人提供密切的各种呼吸力学监测;对呼吸衰竭的病人可应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开展有纤支镜引导下的气管插管和床旁肺泡灌洗、有创--无创序贯脱机、ARDS的肺泡复张等先进技术。
  2、循环动力学监测及支持技术:对各种原因的休克、组织灌注不足等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可进行准确的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恰当的循环功能支持,可开展漂浮导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先进技术。
  3、心肺脑复苏技术: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能以最快的速度开放气道,建立循环通路,挽救病人生命;对心肺脑复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4、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胰腺炎、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ARDS等危重病人以及循环不稳定的肾功能衰竭病人可以提供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对急性中毒病人开展床旁血液灌流,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进行床旁人工肝支持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症、重症肌无力、特发性药疹等病人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5、营养支持技术:对各类危重症病人通过胃肠内、全胃肠外、部分胃肠外等途径提供免疫营养调理和免役营养支持,可开展经皮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等先进技术。
  6、感染监测及控制技术:通过严格隔离等严密措施,杜绝院内感染;并根据相关病原学检查,使用相应敏感的药物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作为子课题承担单位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人感染新型流感防控技术研究”启动会于8月22日在北京举行,我院中心实验室胡军主任作为子课题的负责人参加启动会。该项目的首席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舒跃龙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相关管理专家对项目的管理办法、经费的使用细则进行了解读,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预期研究结果和经费预算情况。 我院申请课题“H7N9等新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库的建立及应用”获资助经费117万元。该研究课题通过扩增H7N9流感病毒,纯化、鉴定HA和NA抗原,制备HA和NA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建立H7N9单克隆抗体库。利用组织芯片筛选具有异嗜性结合的单抗,为研究H7N9的免疫致病机理提供数据。 该课题是我院首次参与传染病重大专项研究,希望课题组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作风,积极服务于社会重大需求,为降低我国重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努力。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