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皮肤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皮肤病学科之一,主要创始人是我国早期皮肤性病学专业奠基人之一騫先器教授。本学科刘蔚同、刘辅仁、刘树德及邓云山教授被誉为“三刘一邓”,在全国同行中享有盛誉。1998年成为博士授予点,1999年被批准为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2005年被批准为陕西省皮肤性病诊疗质量控制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1年建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院。医疗、科研、教学总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皮肤科拥有西部地区本专业最强大的专家教授群体,现有医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2名、博士后5人,留学回国人员9人, 45岁以下医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聘请2位外籍教授为本学科客座教授。
  皮肤科设有皮肤病门诊及住院部、激光美容门诊、皮肤病研究所(包括皮肤病理室、皮肤免疫室、真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设门诊诊室14间,2010年门诊量达33万人次,处于西部地区首位、全国高等院校同类学科前列。
  皮肤科对过敏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等)、银屑病、白癜风、真菌病、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遗传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等均有特长的专家教授。在国内首次报道嗜酸性脂膜炎、皮肤僵硬综合征、弹性假黄瘤样真皮乳头层弹性纤维溶解症,报道其它疑难或少见罕见病例70余例。
  皮肤科1997年及时引进该先进技术,成为我国最早开展皮肤激光美容治疗的皮肤科之一。皮肤激光美容中心拥有国际先进的设备仪器,多位教授和博士亲自操作治疗,诊疗效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皮肤科在银屑病、遗传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结缔组织病、麻风病、真菌病等的诊治和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近5年进行科研课题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等国际重要专业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是我国最早在本专业影响最大的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单位之一),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皮肤科八十年代创办了《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病学》,其中《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为本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高亚副院长组织召开门诊工作协调会

            为了保障门诊诊间调整工作顺利进行,8月27日下午,高亚副院长组织召开了门诊诊间调整协调会议。会议由门诊部主任王丽娟主持,医务部主任李小鹏、信息网络部主任孟天华、消化内科主任王进海、影像科副主任赵暹、门诊部副主任陈凯、门诊部护士长王咏雪列席会议。 首先,高亚副院长带队深入现场,对已经调整过的诊间进行了全面的巡查,询问诊间使用情况,并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 巡查过后,高院长就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协调会议上逐一讨论。对搬迁后的消化内科诊区内诊间布局的安排、指引标识的更新、胃肠镜室呼叫系统的增加、三楼超声室的检查范围以及胃肠镜检查报告PACS的上新等事宜进行了指导和安排。并决定三楼超声室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启用,方便三楼的消化内科、妇产科和外科区域患者的超声检查,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诊条件。 协调会上,还对影像科就诊秩序问题、门诊急救工作、负一层收费窗口的增设及夜间血气检查科室的明确等事宜作了布置。 为了使门诊布局和就诊流程更为合理化、人性化,近期内,门诊部还将根据门诊量情况对门诊诊间做以整体调整。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提供更优质的门诊诊疗环境。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痤疮后的疤痕如何去除
陈腊梅
回答: 痤疮后的疤痕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化学剥脱、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痤疮疤痕主要与炎症损伤、胶原修复异常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凹陷性疤痕、增生性疤痕等类型。 1、药物治疗 适用于轻度疤痕或早期疤痕干预。硅酮凝胶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改善增生性疤痕质地;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促进组织软化,减轻色素沉着;维A酸乳膏通过调节角质代谢帮助淡化表浅凹陷。药物需持续使用数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剂型。 2、物理治疗 微针治疗通过机械刺激促进胶原重塑,对冰锥型凹陷疤痕效果较好;压力疗法适用于瘢痕体质者的增生性疤痕,需每天佩戴弹力套6-12个月。物理治疗需多次重复进行,可能出现暂时性红肿等反应。 3、化学剥脱 果酸换肤适用于色素型疤痕和浅层凹陷,20%-70%浓度可促进表皮更新;三氯醋酸剥脱对较深箱车型疤痕有效,但可能引起暂时性色素改变。治疗间隔需4-6周,术后需严格防晒。 4、激光治疗 点阵激光通过微热损伤带刺激胶原再生,改善滚动型凹陷疤痕;脉冲染料激光可抑制增生性疤痕血管形成。需3-5次治疗,每次间隔1-3个月,可能出现结痂和暂时性色沉。 5、手术治疗 疤痕切除术适用于顽固性增生疤痕,需配合术后放疗防止复发;皮下分离术通过松解纤维粘连改善凹陷。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需评估疤痕稳定期后实施,通常配合其他疗法联合干预。 疤痕修复期间需避免搔抓刺激,严格防晒以减少色素沉着。日常可配合维生素E外用帮助皮肤修复,保持患处清洁湿润。增生性疤痕应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凹陷性疤痕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再生。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阶段联合多种方法效果更佳。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