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临床二级学科,位于住院大楼25楼A区。作为我院主要科室之一,心内科目前开放床位51张,CCU监护床位7张。现有医生9人,其中硕士导师1人,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高职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名。

心血管内科开设心内病区、CCU、心电图室等部门,除承担日常医疗任务外,还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培养包括硕士生、本科生、实习生、见习生等教学任务。心血管内科设备先进,配备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除颤及临时起搏设备、PiCCO2血流动力学监护、无创呼吸机、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X光心导管设备及即将购置的EnSite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在介入性心脏病学方面,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PDA、ASD及VSD封闭术、肾动脉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在起搏器植入方面,开展了VVI、VDD、AAI、DDD、DDDR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器,还开展了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ICD)及双心室起搏器的植入。在心电生理学方面,即将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术、房室结折返性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以及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术。

多年来,心血管内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一向以作风稳健、求实著称。在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诊治等方面都紧跟国外前沿发展,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程和习惯。

人才培养

学科带头人程康林,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心脏介入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南五省急诊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学会常委。在心内科疾病如诊治冠心病、难治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对心绞痛、心肌梗塞、冠脉造影、狭窄冠脉支架治疗和严重心跳过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上积累大量手术经验。近年来致力于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本年度专科查房达100次左右,并负责我院宜康病区的查房和指导治疗工作。近年获广东省科技厅等多项省级基金资助,参与编写《现代中医心血管病学》、《胸痹心痛与冠心病》等专著,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著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著

心血管内科近3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负责中山大学本科生教学约300人次,积极培养或引进与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技术骨干3-4名,派3-4人到国内外进行短期培训及学术交流。继续培养和引进博士、硕士等多层次专业人才,5年内力争硕、博士比例达到90%以上,建立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医学专科队伍,推动学科向亚专业细化发展。

临床诊疗与特色

心血管内科目前配备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除颤及临时起搏设备、PiCCO2血流动力学监护、无创呼吸机、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X光心导管设备及即将购置的EnSite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在介入性心脏病学方面,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PDA、ASD及VSD封闭术、肾动脉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在起搏器植入方面,开展了VVI、VDD、AAI、DDD、DDDR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器,还开展了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ICD)及双心室起搏器的植入。在心电生理学方面,即将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术、房室结折返性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以及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心血管内科技术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治疗和心血管介入诊疗方面。

心血管内科每年成功抢救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危象、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人300余例。CCU配备有先进的中央心电监护站,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电、血氧饱和度以及动静脉压力等进行连续动态监测,无缝隙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极大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心血管内科年完成各种心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100余例。开展的主要项目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先心堵闭术、各种心脏和血管造影检查术,已熟练开展了冠心病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切割球囊应用、单双腔起搏器植入及螺旋电极应用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等关键技术。在心电生理学方面,即将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术、房室结折返性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以及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术。

我院未来将逐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24小时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与国内一流水平保持一致。

科研教学

中山六院心内科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同时承担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及本院医生培训的轮科培训教学工作。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培养实习生100余名。

近年心内科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级基金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药学会基金等。心血管内科编制内医生近3年共发表SCI收录文章1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4.0文章4篇。目前心内科科研团队以中青年医生为主力,在研项目包括炎症反应与板块稳定性、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机制等基础研究及冠脉CTA的诊断、心外膜脂肪组织等临床研究,并积极申报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计划资助,力争科研与临床齐头并进。

护理团队

心血管内科现有护士22名,本科学历9名,其中在职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现有副主任护师1名,在本院护师技能操作大赛中,心血管科在多个单项和个人全能比赛中勇夺佳绩。

心血管内科于2010开始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模式由传统的功能制模式转变成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根据护士的年资分为高级责任护士及初级责任护士。由高责护士担任相对病情危急、重症疑难病人的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则担任病情相对平稳的病人的责任护士。每一个责任护士负责的病人数≤8个,护理部根据我科实际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总数按1:0.5配备,配备根据病房实际病人数由护理部对护士进行统一调配,弹性排班,根据病人数每天安排2-3个机动班,24小时待命,如科室需要接到上班通知必须30分钟内到达科室。以上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护理的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心血管内科每月举办两次护士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如临床常见病的诊疗与护理原则;包括心血管专科技能,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临时起搏器置入术的护理、除颤仪的使用;也包括基本护理操作、礼仪形态、危机应对等综合技能。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甲状腺癌 “吞噬”颈部血管、神经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

(甲状腺、乳腺外科 讯)日前,我院甲乳外科万云乐教授团队成功治愈一罕见甲状腺肿瘤体积巨大(最大直径>5cm),包绕左侧颈内动、静脉致使左颈内静脉闭锁,并侵犯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喉返神经患者。 5年前,陆先生被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由于淋巴结相互融合并包绕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在某三甲医院仅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后辅以7次131I内放射治疗,病情一度平稳。没想到,陆先生心头的噩梦再次出现…… 近半年来,陆先生发现其颈部左侧逐渐隆起,并出现渐进性增大的包块,而且逐渐出现声音嘶哑、失声等。行检查发现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出现多发肿瘤结节相互融合,包绕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左颈内静脉已经完全闭锁,并且肿瘤侵犯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喉返神经,且有纵膈和双肺的转移(图一)。为此,陆先生辗转于省内多家大医院,均因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而拒绝予以手术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得知我院做过类似手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住进了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万云乐教授接诊后,认真分析陆先生病情,认为陆先生只有切除颈部肿瘤,减轻肿瘤负荷,再辅以术后131I内放射治疗,才有可能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这无疑是给绝望中的陆先生带来了一丝曙光。 入院后,经过详细而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术前讨论,万云乐决定给陆先生行左侧颈部肿物和左颈内静脉切除,以及引流区域淋巴清扫术。手术历经2小时30分钟,克服解剖、显露过程中的重重困难,避免左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膈神经颈丛、臂丛神经等组织结构损伤的可能,终于完整切除颈部肿物及引流区域淋巴组织。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仅为50ml;术后陆先生发音清晰,无头颈面部水肿、无饮水呛咳,无头颈部运动障碍等并发症;术后7天,陆先生便康复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物临近组织及引流区域淋巴组织全部癌浸润(图二所示)。 据介绍,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一种内分泌恶性肿瘤,也是全身疗效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手术治疗和131I内放射治疗的疗效显著。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后绝大部分(95%以上)的患者生存期可超过5年,甚至长期生存。然而,若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3cm并侵犯甲状腺的腺体外甚至出现远处转移时,将会使患者生存期缩短和生活质量降低。像陆先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其复发性甲状腺肿瘤体积巨大(最大直径>5cm),包绕左侧颈动、静脉致使左颈内静脉闭锁,并侵犯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喉返神经,且有纵膈和双肺的转移,手术难度非常大、并发症多,往往被学术界列为外科手术禁忌。此时若行131I内放射治疗,往往因肿瘤负荷过大而疗效差,且容易发生机体脏器的131I内放射性损伤。因此,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陆先生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可以切除肿瘤病灶,降低肿瘤负荷,而且还可以为后续131I内放射治疗提供疗效的保证。 万云乐教授说,对于包绕或侵犯颈动、静脉和喉返神经等组织结构的复发性甲状腺癌,精细的外科解剖是避免颈部血管、迷走神经、副神经、膈神经颈丛、臂丛神经等损伤的关键(图三)。从另一角度考虑,甲状腺癌 “吞噬”颈部血管、神经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妇得了湿疹止痒方法
张向宁
回答: 孕妇湿疹止痒可通过冷敷、保湿护理、外用药物、调整饮食、避免刺激等方式缓解。湿疹可能与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瘙痒等症状。 1、冷敷 冷敷有助于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感。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后轻轻敷在患处,每次5-10分钟。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瘙痒。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及时擦干皮肤,避免潮湿环境加重湿疹。 2、保湿护理 保持皮肤湿润是缓解湿疹瘙痒的重要措施。选择无香料、无刺激的保湿霜,如含有神经酰胺或乳木果油成分的产品。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锁住皮肤水分。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这些成分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瘙痒。每天可多次涂抹保湿霜,特别是在干燥季节。 3、外用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安全的外用药物止痒。低效价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用于短期缓解症状。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也可考虑。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严格按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激素类药物,防止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4、调整饮食 某些食物可能加重湿疹症状。记录饮食日记,观察是否特定食物引发或加重瘙痒。常见诱发食物包括海鲜、坚果、乳制品等。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帮助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5、避免刺激 减少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选择棉质等天然面料衣物,避免羊毛或化纤材质。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洗涤剂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左右,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搔抓患处,可轻拍或按压代替抓挠,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孕妇湿疹护理需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药物和方法。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湿度,使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穿着宽松舒适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孕期任何药物使用前都应咨询医生,切勿自行用药。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进行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皮肤状况。 张向宁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