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呼吸内科共开设床位36张。拥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6名。主管护师I名,护师4名,护士7名。本科室有较完善的抢救治疗设备,设危重监护抢救床位4张,多功能心电监护仪3台,德国熊牌多功能呼吸机I台,伟康无创呼吸机I台,拥有奥林巴斯(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和先进的图文技术,肺功能检查仪I台,微量注射泵7台,体外震动排痰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微波治疗仪1台,抗肿瘤治疗仪1台。肺功能检查能准确检测各种胸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使呼吸疾病的诊断水平迈向新的台阶,提高慢性顽固性咳嗽诊断水平,而且还是评价手术患者术中危险性及术后并发症的可靠指标。支气管镜除能准确判断气管,支气管病外,还发展经支气管镜肺活捡(TBLB),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TBL)和经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取样(PSB),经支气管镜下气管文气管异物钳取术。微波热能治疗气道肿瘤达到市级先进水平。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及局部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建立和完善呼吸监护室,成功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证(ARDS),感染性休克,脏器功能衰竭(MODS)等危重症病人。

呼吸内科重视人才培养,已逐步形成一文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并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北京30I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经常派出各级医护人员进修学习。

呼吸内科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特色,以良好的信誉和精湛的医术不断扩大影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为广大市民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新的医疗改革浪潮中,我们将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再创呼吸科新优势。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在陕北率先开展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日,在中国医大一附院骨科主任朱悦教授的指导下,我院脊柱外科成功开展了陕北首例微创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冯某,女,45岁。以“腰部及右下肢疼痛3月”入院,患者3月前弯腰时突然腰痛伴右髋部、下肢后侧剧烈疼痛,不能独立行走,卧床翻身困难,口服镇痛药不能缓解,夜间需打止痛针入睡,患者及家人十分痛苦。经病友介绍,听说中国医大一附院脊柱外科专家朱悦教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工作,遂慕名而来。入院后朱悦教授详细给患者查体,仔细阅读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并制定了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案。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高浩然教授、常建琪主任、张生副主任等在局麻下应用椎间孔镜技术行腰4、5髓核摘除术,手术顺利,历时2小时结束。术后患者腰部及右髋部、右下肢3个多月的疼痛立即消除,第二天即可独自下地行走,患者及家属满意出院。 据了解,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当今世界先进的微创方法,局麻下只有一个小孔(约0.7cm)完成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术后当天下地行走,3天即可出院,不少发达国家已成门诊手术。在我国仅有少数大医院开展,该技术填补了陕北地区的空白。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