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概述

1960年,正式成立中医科,共有医护人员16名,只开设了中医门诊及针灸门诊。

1973年4月,正式成立中医病房,开设了19张病床,有医护人员11名。收治病种主要以消化、肝胆方面的疾病为主,并开始接受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系学生的课间及生产实习任务,是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系最早的临床实习基地。

1984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医学教研室,承担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的教学任务。

1985年,中医科开展了推拿业务,并与针灸专业合并成立了中医科针灸推拿专科门诊。

1986年3月,中医科扩建,床位增至30张,配备了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基本设备。

1995年,成立了中医颈腰椎专科门诊,引进了微机控制的颈、腰椎牵引床。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开展对颈、腰椎疾病的中医综合治疗。

2002年,正式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病房,扩大了业务范围。

2005年12月,中医病房迁入第二住院大楼,床位增至36张,病房条件明显改善,并按西医内科的标准配备了相关医疗设备。

2006年,成立了中药药浴专科, 引进了中药熏蒸治疗床、中药腿浴器,制备了二大系列共计十余种中药药浴液,主要治疗各种慢性病,疗效显著。

2007年,我科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授予“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光荣称号。

业务范围

中医科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级科室,中医科又分为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二部分,中医科现有医护人员28名,其中主任医生/教授3名(知名专家1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讲师 2名,医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9名。

中医门诊设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门诊、普通门诊、针推门诊、颈腰椎疾病专科门诊、中药药浴专科门诊。专家门诊现有8位专家出诊,主要以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内科、妇科、男科等常见病及疑难杂证为主,各位专家在此基础上又有不同的专攻方向,近年来逐渐在老年病、肝胆脾胃病、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类风湿、退行性骨关节病、颈腰椎疾病的调理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

中医病房现有病床36张,分设中医病房及中西医结合病房。我科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与相关科室横向联合,发挥中医药的特色,重点收治心脑血管病、肝胆脾胃病、糖尿病、类风湿、骨关节病及肿瘤放、化疗术后的病人,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配合辨证膳食指导、扶正祛邪兼顾、针推药浴并用等中医综合疗法,疗效显著提高。

中医科又是隶属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的中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学、法医学本科的《中医学》教学工作,同时承担中医学院本科《中医急诊学》的教学工作。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区第一个中医内科硕士学位的授予点,现有研究生导师2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肾内科成为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

本站讯(肾内科 赵建荣)8月31日,经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和中国医师协会审核批准,我院肾内科被授予“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成为内蒙古区内拥有该资质的三家医院之一。血液净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它为透析。简单的说,就是把患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据了解,尿毒症被政府列为20种重大疾病,其防治保障工作将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支持。尿毒症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移植来维持生命,鉴于器官移植资源的稀缺,绝大多数患者只能选择血液净化来维持生命。据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余学清教授介绍,血液净化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近10多年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血液净化医师队伍,许多中心城市综合医院建立了血液净化中心。“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卫生资源相对贫乏,基层医院的设施设备和培训不足,加上农民本身也无力支付巨额透析费用,导致透析工作在基层医院难于开展,透析质量难于保证。全国还有数百个县没有开展血液透析工作。” 为此,卫生部医管司制定了“县级医院血液净化规范化管理和培训项目”,并建立“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目的是帮助没有建立透析中心或工作开展薄弱的八百余家县级医院进行人员上岗前培训和考核,并完善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医师资质培训、考核、认证体系,加强相关技术操作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培训与落实,实现全面覆盖的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高全国县级医院透析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为基层和边远农村地区的病人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 我院肾内科是内蒙地区肾脏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已发展成为基础扎实、梯队健全、亚专科设置合理,整体实力强,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目前科室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项目10项 ,科室拥有进口血透机33台,双极反渗水处理系统2套;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自动化腹膜透析机等先进诊疗设备。具备了开展自体内瘘成形术、长期深静脉导管置管术、小儿血液净化、腹膜透析、腹水回输、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人工肝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各种血液净化技术的能力。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自己怎么知道宫口开了
冷启刚
回答: 宫口开大的自我判断主要依靠观察临产征兆,如规律宫缩、见红、破水等表现,但准确评估需由专业医护人员通过阴道检查确认。 规律宫缩是判断宫口开大的重要信号,初期可能表现为下腹隐痛或腰酸,类似月经期不适,随着产程进展,疼痛逐渐增强且间隔时间缩短至5-10分钟一次,持续时间延长至30-60秒。此时宫口可能开始扩张,但个体差异较大,初产妇宫缩规律后数小时才开一指,经产妇可能进展更快。见红指阴道排出少量血性黏液,常发生在分娩前24-48小时,提示宫颈开始软化扩张,但部分孕妇见红后仍需数日才进入活跃期。胎膜破裂时羊水突然涌出或持续渗出,多数发生在宫口开大3厘米后,需立即就医以防感染。部分孕妇可能先出现腰骶部压迫感或排便感,这与胎头下降压迫直肠有关,常提示宫口加速扩张。 居家可通过记录宫缩频率和持续时间初步判断,但无法替代专业评估。若宫缩每3-5分钟一次、每次持续1分钟以上,或出现无法缓解的剧烈疼痛、阴道大量出血、胎动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经产妇尤其需警惕急产可能,当出现排便感时宫口可能已近全开。孕期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有助于区分真假宫缩,真正临产宫缩不会因改变体位或休息缓解,且强度随时间递增。 建议孕晚期提前准备待产包,熟悉医院路线,出现临产征兆时保持平卧记录症状变化。避免过度依赖网络信息自我诊断,初产妇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全开平均需8-12小时,期间可进食易消化食物保存体力。若疑似破水应避免沐浴或行走,采取臀高位防止脐带脱垂,所有自我观察结果均需由产科医生通过阴道检查或胎心监护最终确认。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
复旦版排行榜